分享

人到养生时——健康小知识(不简单的疼痛-头痛)

 水木年华138 2017-10-06

疼痛的部位

人体的各个部位与一定的脏腑经络相联系,不同部位的疼痛,表现的病证不同,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就不同,所以了解疼痛的部位,可以了解发生问题的脏腑经络。新病一般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或痛而拒按,多属实证。久病疼痛,痛势较轻,时痛时止,或痛而喜按,多为虚证。

一般疼痛部位加上上篇文章的疼痛种类(不简单的疼痛-开篇),即可对病症定位,又可定性。

头痛

头痛是指头的某一个部位,或整个头部疼痛的症状。

头为精明之府,诸阳之会,脑为髓之海,其气与肾相通,手足三阳、足厥阴和手少阴之脉皆上于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故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及精气亏虚、髓海不足等导致经气逆乱,邪气上逆于首,阻遏清阳,壅塞空窍,皆可致头痛。

人到养生时——健康小知识(不简单的疼痛-头痛)

因此,把头部的疼痛与各个经络联系起来,当我们治疗的时候,可以选择用引经药物来进行相应治疗。

分经辩证:

张仲景以分经辨证为纲领, 根据传变规律记载 头痛有太阳经头痛、 阳明经头痛、 少阳经头痛以及厥 阴经头痛。宋金元时期的诸多医家以此作为诊治头 痛的理论基础。如朱肱在《南阳活人书》 中指出“头 疼者, 阳证也” , 说明头痛多发生在太阳经、 阳明经 和少阳经。在三阴经中, 因“太阴、 少阴经从足至 胸, 俱不至头” , 所以不能导致头痛, 惟“厥阴经…… 循喉咙, 上颃颡, 连目系, 出额” , 故有头痛之证。

李东垣在前人 理论基础上, 首次提出头痛的六经辨证理论。认为 除有太阳经头痛、 少阳经头痛、 阳明经头痛及厥阴经 头痛外, 还存在太阴经头痛和少阴经头痛, 并详细介 绍了六经头痛的临床症状、 脉象特征等内容。在 《东垣试效方》 中阐释了太阳头痛常感“恶风” , 脉象 “浮紧” ; 少阳头痛有“往来寒热” 之体征, 脉象“弦 细” ; 阳明头痛易“自汗, 发热恶寒” , 脉象“浮缓长 实” ; 太阴头痛“必有痰, 体重, 或腹痛, 或痰癖” , 脉 象 “沉缓” ; 少阴头痛因“三阴、 三阳经不流行, 而足寒气逆, 为寒厥” , 脉象“沉细” 。李东垣的“六经头 痛” 学说阐释了太阴、 少阴二经循行虽然与头部无 关, 但却因痰湿阻滞或气逆壅塞导致头部气机不畅 而发头痛。

人到养生时——健康小知识(不简单的疼痛-头痛)

太阳头痛 以头部连于项疼痛为特点,多属外感风寒、足太阳膀胱经气厥逆所致。《灵枢·厥病》云:“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灵枢·经脉》亦云:“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故风寒感受于经,或厥气上逆,则有头痛,及项部脊背部疼痛。

阳明头痛 以前额、面颊及眉棱等处疼痛为特点。《灵枢·厥病》曰:“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张介宾注云:“足阳明之脉上行于面,其悍气上冲头者,循眼系入络脑,足太阴支者注心中,故以头痛而兼面肿烦心者,当取足之阳明、太阴也。”外感风寒侵犯阳明经脉,经气厥逆,上冲头面,则可见前额、面颊、眉棱等疼痛,经气郁滞则面肿,烦心,胸满,呼吸不利。

少阳头痛 以头之两侧及耳之前后疼痛为特点。《灵枢·厥病》云:“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热邪壅滞少阳经脉,经气逆乱,上冲于头,故可见头痛剧烈,可伴有下颔疼痛、目锐眦疼痛。

太阴头痛 以头痛痛无定处,按之不得,并伴有善忘为特点。《灵枢·厥病》云:“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脾主运化,脾气虚则清气不升,又脾恶湿,痰湿困清阳,故太阴头痛多有痰湿之象。《证治准绳·杂病》云:“太阴经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

少阴头痛 多属肾精气虚不能上承,膀胱经气实而上逆而头痛,其痛不移。《灵枢·厥病》曰:“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素问·五脏生成》亦云:“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张介宾注曰:“头痛巅疾,实于上也。上实者因于下虚,其过在肾与膀胱二经。盖足太阳之脉从巅络脑,而肾与膀胱为表里,阴虚阳实,故为是病,甚则府病已而入于脏,则肾独受伤矣。”肾主藏精生髓,而脑为髓海,故少阴精气虚则亦可致髓海失养而头痛。

厥阴头痛 以头痛多痛在巅顶,或内连目系,常伴有情绪异常变化为特点。《灵枢·厥病》云:“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素问·脏气法时论》亦曰:“肝病者……气逆则头痛。”张介宾注曰:“头脉痛者,痛在皮肉血脉之间也。心悲喜泣者,气逆在肝也。故当先视头脉之动而盛者,刺去其血以泄其邪,然后取足厥阴肝经而调补之,以肝脉会于巅也。”故厥阴头痛常与气逆有关,肝经气逆,血随气行,郁于头部,可见头动脉充血而痛。

虚实辩证

分清虚实。根据头痛的性质进行虚实分型, 如《东垣 试效方》 指出, 虚证头痛包括“头痛耳鸣, 九窍不利 者, 肠胃之所生, 乃气虚头痛也” , 以及“血虚头痛” 、 “气血俱虚头痛” 等, 实证头痛包括“心烦头痛者, 病 在隔中, 过在手巨阳少阴, 乃湿热头痛” 、 “气上不 下, 头痛巅疾者, 下虚上实也, 过在足少阴巨阳, 甚则 入肾, 寒湿头痛” , 以及“风湿热头痛” “痰厥头痛” “厥逆头痛” 等 。

人到养生时——健康小知识(不简单的疼痛-头痛)

外感与内伤头痛

外感头痛以风邪所致者最多,因风性轻扬,故《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李中梓亦云:“高巅之上,惟风可到。”且风为百病之长,故常兼寒、热、湿邪致病。风寒头痛者,其痛常连及项背,畏风怕冷;风热头痛者,其痛胀甚,恶风或发热;风湿头痛者,其痛如裹,身困、苔腻;

虚证主要责之气虚与肾虚,盖“头者,精明之府”,而“脑为髓之海”,故气血不足及肾虚均可致头痛。又以气虚头痛最为多见,其痛绵绵,遇劳则甚,兼神疲、气短等;肾虚头痛者,其痛为空痛,以后头为主,兼腰膝酸软等;

内伤头痛之实证主要为痰浊、瘀血或肝阳上亢所致。《丹溪心法·头痛》云:“头痛多主于痰。”因头为清窍,而痰为有形之浊邪,易随气流行,上扰清窍,故痰浊头痛者居多。肝阳头痛者,其痛且眩,以两侧及巅顶为主,伴心烦易怒、胁痛、脉弦等症,

人到养生时——健康小知识(不简单的疼痛-头痛)

你与健康小知识中间只差一个杂家归真

记得关注杂家归真头条号,更多健康知识等着你来看。

本文由杂家归真编辑撰写,转载请注明。

以中医传统理论基础为依据,以身体健康、养生为目的,传播健康知识。大家的分享、转发和关注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如喜欢请关注,将有体系的持续更新相关内容。

人到养生时——健康小知识(不简单的疼痛-头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