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乐府诗中《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里的罗敷是同一个人吗?

 松林阅读 2017-10-07

首先,《陌上桑》是一首以历史故事为底本,而创作的一首乐府歌行。这里面涉及到两个问题:一、《陌上桑》故事的原型是什么。二、罗敷女(秦罗敷)的名字是如何来的。

《陌上桑》最早被著录于南朝的《宋书·乐志》,题名为《艳歌罗敷行》。时代差不多同时,又被采录于徐陵《玉台新咏》,题名为《日出东南隅行》。近五百年后,又被北宋的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在分类上,《陌上桑》属于乐府的相和歌辞。简单说来,就是《陌上桑》是一首歌的歌词。

《孔雀东南飞》本身就是写的东汉建安年间的事,实际已经进入三国时代了。其中的一些历史地理和社会风俗,要带有魏晋时期的风俗,可能最终定稿要晚于东汉末,甚至是晚于西晋。不过,同样,《孔雀东南飞》也是一首乐府歌词。

作为乐府歌词,他们的特征是,便于吟唱,同时也便于欣赏。故而,两首乐府中,均有一些大段的类似描绘,如《陌上桑》中描绘罗敷女的装束,《孔雀东南飞》中描绘刘兰芝的装束等,都和《羽林郎》等乐府作品类似。可以看成是一种“格套”。这种“格套”在后代的戏曲、评书中都有,即所谓的“赞”,如观花赞、观灯赞等等。既然是格套,其实我们也可以知道,“秦罗敷”的名字,和自古以来的美女叫做“莫愁”,美男叫做“子都”一样,也是一种格套。不过,我们可以考证一下,这个罗敷女,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

我们先看《陌上桑》的本事,这是一个在汉代非常流行的悲剧故事,后来又被反复演绎,称为戏剧名段《秋胡戏妻》。较早的记录,见于西汉末年,刘向所撰的《列女传》。《列女传》卷五《鲁秋洁妇》,有这样的记述:

洁妇者,鲁秋胡子妻也。既纳之五日,去而宦于陈,五年乃归。未至家,见路旁妇人采桑,秋胡子悦之,下车谓曰:“若曝采桑,吾行道,愿托桑荫下,下赍休焉。”妇人采桑不辍,秋胡子谓曰:“力田不如逢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吾有金,愿以与夫人。”妇人曰:“嘻!夫采桑力作,纺绩织紝,以供衣食,奉二亲,养夫子。吾不愿金,所愿卿无有外意,妾亦无淫泆之志,收子之赍与笥金。”秋胡子遂去,至家,奉金遗母,使人唤妇至,乃向采桑者也,秋胡子惭。妇曰:“子束发脩身,辞亲往仕,五年乃还,当所悦驰骤,扬尘疾至。今也乃悦路傍妇人,下子之装,以金予之,是忘母也。忘母不孝,好色淫泆,是污行也,污行不义。夫事亲不孝,则事君不忠。处家不义,则治官不理。孝义并亡,必不遂矣。妾不忍见,子改娶矣,妾亦不嫁。”遂去而东走,投河而死。……

类似的记载,还见于旧题刘向所撰的《西京杂记》,文中说:

昔鲁人秋胡,娶妻三月而游宦。三年休还家,其妇采桑于郊,胡至郊而不识其妻也。见而悦之,乃遗黄金一镒。妻曰:“妾有夫游宦不返,幽闺独处,三年于兹,未有被辱如今日也。”采不顾,胡惭而退。至家,问家人妻何在,曰行采桑于郊未返,既还,乃向所挑之妇也。……妻赴沂水而死……

从以上材料,不难看出。《陌上桑》的原型发生在春秋末抑或是战国时代的鲁国,而且最终秋胡的妻子赴水而死,是个悲剧故事。不过从故事中不难看出,一直到西汉末年,秋胡的妻子,都没有被称为叫罗敷,更没有说是秦氏女。

那么,秦氏罗敷女是如何产生的哪?

一、秦女。传说秦穆公有女,貌美善于吹笙竽。汉朝末年,秦女是美女和仙女的合称。曹植在《仙人篇》说:“ 湘娥抚琴瑟, 秦女吹笙竽。”

二、罗敷。罗敷的名字,最早见于西汉中期,汉废帝昌邑王刘贺,他的妻子是汉朝九卿执金吾严延年的女儿,名叫罗紨。为刘贺生了一个女儿,名叫持辔。这是罗紨作为名字,最早出现在汉代人的姓名中。罗紨与罗敷,是音同。严延年是东海郡下邳县人,其地近东楚。尽管今天,我们不能确知罗敷的含义,或许在汉代楚地的方言中,罗敷(罗紨)带有某种美好的寓意,是美女的代名词。

故而,从此我们可以知道。秦女罗敷,是美女的通称。

而《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中,将美女成为秦罗敷,也是沿袭了这种对于美女的通称。这种通称,应该是东汉时代比较流行的社会称呼。写手们在演绎歌词的时候,当然要选取最为人们所习知的美女称呼,故而用了秦罗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