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析病人的存在性孤独 1

 秦岭之尖 2017-10-07

罹患身体疾病的病人在遭受身体痛苦的同时,通常 还受到心理和精神痛苦的折磨,尤其对于那些慢性病患 者和癌症患者,后一种痛苦更加强烈和难以忍受。在这 些精神痛苦中,孤独感是最常见、最基本的一种。孤独 实质上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情绪,并且,侵扰病人的孤独 感常常是来源和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多种孤独感交互作 用的产物。在这些不同种类的孤独感中,有一种孤独感 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病人,随着病情的发展,其它种类 的孤独感或者消失,或者被整合到这种孤独感中,我们 把这种孤独称为“存在性孤独”。由于人们不熟悉这种 孤独感,更不知道它对病人的深刻影响,所以,本文将简 要分析这种情绪的根源与特征。

1 孤独感的一般分析 作为孤独的一种,存在性孤独具有孤独的一般特 征,因而,为了说明存在性孤独,需要先对一般意义上的 孤独进行分析。在中国古文中,“孤独”指幼而无父和老 而无子的人。“孤独”对应的英文词(loneliness,isola— ted)也有“独自一人”、“孤立无所依靠”等含义。心理学 和现在常识意义上的“孤独”实质上是其古意的引申,泛 指因与他人的情感关联弱化或中断而产生的落寞情绪。 孤独实质上是一个人与他人心理、精神上的疏离感。

一 般而言,在孤独中包含以下几种典型的感受或情绪,它们之间又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加强的关系,笔者将其简 要概括为如下几点。

(1)疏离感。孤独首先体现为与某个、某些或一般 意义上的他人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作为心理上的距离 感,阻碍了孤独者与他人的积极的、正向的情感交流。 产生疏离感的原因多种多样,可以是自卑、罪感、害羞、 愧疚、耻感(比如因犯罪、贫穷、残疾等),也可以是敌意 和怨恨。

(2)虚弱感。孤独者还常常体验到精神上的虚弱、 无力、无助,当孤独者陷入困境或遇到挫折时,这种感受 尤为强烈。从这种虚弱和无力感中,孤独者常常滋生对 他希望(有意识或潜意识)求助的特定他人的愤怒和怨 恨,并使这些情感不断扩展为对一般意义上的他人或世 界的敌意。

(3)烦躁与抑郁。一方面,孤独者常常陷入莫名的 不安和躁动中,另一方面又陷入抑郁、消沉、冷漠的心境 中。这两类感受常常交替或同时侵扰孤独者。

(4)自怜。孤独者不断进行反观,当长久陷入孤独 和孤独引发的痛苦中时,孤独者通常将自己视为可怜的 人,并沉湎于自怜中。在自怜中,孤独者的痛苦逐渐具 有了悲怆的色彩。与他人的情感关联弱化越严重,孤独 者需要满足的情感需求越深刻和重要,这种自怜和悲怆 感就越浓重。 上述几种感受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的关系。比如, 疏离感和虚弱感可以相互引发和加强;两者也都可以加强烦躁、抑郁、自怜,并被它们所强化。

2 存在性孤独及其条件 何为“存在性孤独”?要把握它的本质与根源,需要 先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把握患病与垂死体验的性质。 很多存在主义哲学家将患病和垂死的体验视为最“本 己”的体验。所谓“本己”的体验是指独属于一个人并与 这个人关切最深的体验。作为独属于一个人的体验,疾 病和死亡体验中所包含的痛苦与忧虑只能由患者一个 人承受;作为与一个人关切最深的体验,被体验的东西 (死的临近)关系到他是否还能继续存在,从而关系到他 的整个生命及其意义。

病人(尤其是那些罹患慢性疾病久治不愈的病人和 癌症病人)在忍受着肉体痛苦的同时,还深切感受到这 些痛苦没有任何人可以代为承受;感受到自己只是独自 一人在忍受;感受到自己最需要关怀,而一般意义上的 关怀又对他毫无意义。他还深切体验到,作为他的而非 任何其他人的死亡临近了;将要取消他的整个存在。

在这种情形下,对病人而言,自身的脆弱和无助,自己与他 人之间的根本差异和距离感,从未这样深刻、鲜明地显 现出来。病人陷入与他人(包括自己亲人)的深刻的疏 离感、虚弱感、烦躁、抑郁、自怜中,即陷入孤独中。随着死亡的临近,这种孤独感被加强,并深刻区别于通常状 态下的孤独。 这种孤独感就是我们所说的“存在性孤独”,它与人 之存在的本质结构和特征存在本质关联。与之相应,我们不能仅仅从心理学的层面,而应主要从生存论哲学的 层面来把握这种孤独的来源和本质。生存论哲学泛指 这类思想实践,即通过对人生在世诸种现象的哲学反思 去探究人之存在的本质结构与特征,并在这一基础上探 究真理与自由的本质与可能性。

所谓“人之存在的本质 结构与特征”,是指人和人的生活必然具有的普遍形式 和特征,是人和人的生活得以可能的先天条件。从生存 论哲学的角度看,存在性孤独深植于“在世”的基本结构 中,根本关联着人之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即“共在”和 “有死”。 “共在”即是与他人共同在世。人的一切操心烦劳, 一切感受、情绪、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关涉到他人。人 与他人共有一个世界,所谓个人的存在永远是与他人的 共在‘“。与他人的情感关联是共在的样式并以共在为 条件,因而,没有共在就没有孤独的可能,孤独感包含的 诸种情绪都是共在的样式,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关涉到 他人。“共在”是孤独的普遍条件,从而也是存在性孤独 的条件。但是,对产生存在性孤独来说,“共在”只是一 个不充分条件,相比于共在,另一个条件,即“有死”,更 为重要。正是“有死”使病人的孤独成为存在性孤独。 作为人之存在性特征的“有死”是指,人是一个终有 一死者。在这里,“死”及其意义不应从生物学、社会学这样的学科角度而应从生存论哲学的角度去把握。从 这一角度上看,死乃是一个人的大限,它意味着:(1)一 切可能性的终结;(2)人,尤其将死之人,本质上是孤独 的存在者。可能性的终结使将死之人的孤独成为绝望 的孤独,因为这种终结同时是一切希望的终结,是生命 和生活的终结。生命的终结常常是生命意义的完成,而 是不曾具有真正意义的生活彻底丧失了获得意义的可 能,这令将死者陷入深沉的遗憾,进而加剧了他的绝望 与孤独。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存在性孤独实质上是人 在体验到自身死亡的可能性时所产生的孤独。不是只 有病人才能经历这种孤独,但病人(尤其是那些将死的 病人)比其他人更经常、更深刻地体验到它。因为,对于 大多数健康人来说,死只是抽象的观念或渺茫的可能 性,只是他人而非自己的死,而对病人来说,死不仅是自 己的死,死还变得越来越现实。在很多存在主义哲学家 和心理学家看来,存在性孤独可能是富有创造性的,它 使一个人有可能反思自己的生活并真正思考生存的意 义,所以,它可能是促成本真生活的契机。但是,在现 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这种孤独使病人更加虚 弱和痛苦,更易绝望、愤怒、怨恨、自恨、冷漠。在死的氛 围的笼罩下,这些情感构成一种坚固的、通过一般社 会一心理手段难以动摇的精神壁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