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邱华栋:小说不会死 | 创作谈

 老鄧子 2017-10-08

创作谈

小说不会死

 

文 | 邱华栋

 

  我最不爱写创作谈,因为该说的都在作品里了,还要啰里吧嗦地说那么多干什么。读者又不是傻子,他们什么都明白。

  但杂志社希望有个创作谈。另外,尽管我不爱写创作谈,但是我自己倒是喜欢读别人写的创作谈,因为在创作谈里,往往有很多额外的信息。好吧,那我就来写一个创作谈。我写过几个题材靠近的中篇小说,比如《4分33秒》《塑料男和简单方便女》《大鱼、小鱼和虾米》《平面人》《鼹鼠人》等等,都是我自己喜欢的中篇小说。尤其是关于《大鱼、小鱼和虾米》这部小说,我不想多说什么,因为要说的都在小说里。我想说点别的。前段时间,深圳一家媒体的记者采访我,非虚构写作眼下似乎方兴未艾,大有要替代虚构文学的架势,问我是不是这样?

  我说,不是这样,甚至完全不可能。文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想象力,而想象力则是基于现实的无尽的遐想、想象、幻想、梦想,乃至东想西想、前思后想、胡思乱想和无边空想。想象力是文学存在的根本理由。伟大作家,从但丁、李白、塞万提斯到曹雪芹、卡夫卡、卡尔维诺、博尔赫斯、莫言,都以一己之想象,创造了一个伟大的、为人类所能共享的文学世界。在这种意义上说,非虚构文体(我以为包括纪实文学、报告文学、深度报道、传记、日记、历史研究、调查报告、新闻特写等各类文体)是替代不了伟大作家的想象力文学的。也就是说,虚构插上了想象力的翅膀,永远都比非虚构飞得高,飞得漂亮。这不是等量齐观的事情,而是有个高下的分别。



  另一个朋友问我,现在的小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是不是太边缘化了?现在谁还看小说啊?人家搞影视的,直接买具有IP价值的网络文学去了,谁看纯文学啊?似乎纯粹的文学,越来越虚弱无力了?另外,小说凭借纸张来传播,这种纸媒的命运是不是越来越不妙了?代之出现的,会不会是小说传播的电子化?

  我想,关于小说传播的电子化、网络化问题,这肯定是一个趋势,但纸媒介和电子与网络文本却可以长期共存下去。

  很简单,这两种媒体怕水,怕火,电子媒体更是还需要电源,也就更脆弱,虽然容量大。但我们有时候需要的不仅仅是容量。

  现在中国当代文学整体上来说,回到了它应该在的地方。当代文学不仅没有虚弱无力,相反呈现了接近真正繁荣的时期。今天的当代文学,呈现了非常丰富的多元景观,各种各样的美学圈相交、相切甚至是相离,这都是文学本来就应该具有的面貌。而且,我们的一些作家,通过自己这三十年的写作探索,已经和西方几个大的语种的文学,比如法语、西班牙语、英语、德语、意大利语文学的水平拉近了距离,我们当代一些优秀的中年作家即使是在全世界范围来看的话,其创作的水平,也丝毫不亚于同年龄的其他国家的作家。

  在现在这个多媒体的时代里,小说的传播手段可以更多。今后的作家会尝试更多的文学传播的手段,比如杂志刊登、出版纸介书籍、网络发表、报纸连载、改编影视、电子出版,甚至可以制作衍生成游戏软件。这样,一部文学作品的流通范围就会更广了,所以对小说来讲,今天多媒体的互动和撒播,是一个非常有利的生存条件。

  小说会死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还在使用着语言,而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讲述各个国家和民族各种各样的原型故事,保持一个民族的特性、心灵世界、生活景观和想象力。除非语言死了,小说的末日就到了。那样,一个种族也就灭亡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