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山西坝窑瓷器

 芝润斋 2017-10-08

[转载]乐山西坝窑


[转载]乐山西坝窑

[转载]乐山西坝窑

[转载]乐山西坝窑

[转载]乐山西坝窑

[转载]乐山西坝窑

[转载]乐山西坝窑

[转载]乐山西坝窑

    西坝窑位于距乐山市约20余公里的五通桥区西坝镇。该镇原名“西溶镇”,因境内有溶江而得名,自古为水陆交通要冲,是南方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骚站,人称“西坝水码头”。窑址分布于岷江支流沫溪河右岸的瓦片山、窑头、谢家山、曾家山、打鬼塆、圆通寺等地。绵延约5公里,主要集中于庙沱村一带。

    西坝窑发现后,文物部门有关专家对其进行过调查和初步研究,陈丽琼《乐山市古窑址调查》一文中称其为“西溶窑”,而多数民间收藏者则习惯上称其为西坝窑或乐山窑。当时调查范围较小,所获标本有限,多数器物均较粗糙;窑址附近的一些古董小贩常将收集的一些伤残黑釉器物经修补后在成都古玩市场出售。由于窑址所出器物多为残品、废品,致使西坝窑瓷器常给人以粗丑印象。同时,一些比较精致的西坝窑器物却被误认为四川其他窑口的产品。因而,西坝窑瓷器长期以来不受重视,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非常有限。

    通过窑址实地考察,并观察大量的民间流散器物,我们发现西坝窑其实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宋元窑址。从调查情况看,西坝窑的分布范围广泛,可见当时生产规模很大。窑址附近的路边和田边地头散落、堆积有大量窑具和瓷器残件,窑址所在的山坡和树丛中,堆积尤其丰富,遍地可见各种窑具、煤渣和瓷器标本。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仅对庙沱村的响水洞和深水沟两处窑址进行了重点调查。响水洞附近堆积的窑具、瓷器残件和煤渣很多,分布范围也较广。其中路边的一座窑包保存已不完整,地面已被开辟为菜地。从堆积的断面看,此处的器物多为宽圈足、外底中心凸起、里心带涩圈的浅腹敞口碗,口沿带流的束颈壶,以及匣钵等。

    从器物特征上看,此处窑址的年代较晚,应为元代至明初。

    深水沟距离响水洞约500米,窑址位于山坡上,山下有一条自然冲刷形成的山沟。窑址面积也较大,各种窑具、残器和煤渣从山底到半山腰均有分布。堆积多为粗糙的元代器物,其中混杂有少量宋代器物,器物特点与响水洞窑一致。经再三寻找,终于在地势较高的山腰处发现了单纯的宋代堆积。宋代器物以各种形式的盏为主,此外还有瓶、罐、盘等。窑址中还发现有几件黑釉堆塑龙纹罐残件,其中还发现有与其他器物粘在一起的黑釉堆塑龙纹罐的器盖。这类黑釉堆塑罐在四川及重庆各地都有出土,数量较多,民间俗称“鬼罐”或“老钱罐”,其用途是装纸钱灰入葬,对其窑口和年代则说法不一。窑址调查表明,西坝窑是这种黑釉罐的烧造窑口之一。考古发掘材料显示,这种黑釉堆塑罐大量出土于明代墓葬中,说明西坝窑下限可晚至明代。

    西坝窑的器型丰富多样,主要有碗、盘、盏、碟、瓶、堆、钵、壶、炉、灯、高足杯、水孟和堆塑罐等,多数器型与四川、重庆两地宋元时期的其他黑釉瓷窑产品大体相似,但也有自身显著特征。从造型上看,西坝窑部分碗、瓶、钵、壶、炉、罐等器物的造型比其他各窑的同类器物造型都要大很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