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嵩焘的朋友——张自牧及其手札

 wheatfa 2017-10-08


    张自牧(1832-1886),字笠臣,湘阴人。以生员筹贵州饷有功,授候选道,加布政使衔。张氏家族“先世以行贾,寄籍宛平”,其父张学尹(1775~1851,字少衡)“既举进士,奉父丧归葬,复为湘阴人”,曾以知县官福建,因事罢官,“归而著书讲学三十年”。

    朱克敬(1792—1887,名亦轩,字香苏,晚年号螟庵、餐霞翁,兰州人,早岁贫寒,流寓云贵,后至湖南,与湘军首脑、幕僚、学术名流过从甚密,著述颇丰。本文所附最后一札为其上絜园修禊诗书以赠张自牧,“后来只觉才继”句,才下落一“难”字)《螟庵杂识》有记:张自牧年十岁时,邓显鹤、黄本骥等尝诣其父论学,自牧侍听。邓顾曰:“郎君读何书?”对曰:“诸经已毕,方读《史记》。”黄曰:“亦有所疑乎?”曰:“有。《诗》言禹敷下土,有娀方将,是契生于治水时。而虞廷命官,禹让稷、契。史称稷、契为尧兄,则其时已当百岁。益为皋陶子,生五岁佐禹。《论语》朱注、五臣并称:何不类若是?《犬戴礼》:文王十三岁生伯邑考,是寤寐之求,在十二岁前,似太早。武王九十三而终,成王幼,不能践祚,是成王之生当在八十以外。成既无兄,而有邗、晋、应、韩之群弟,桐叶之封,史称小弱,八九十翁犹数生子,似又太迟。邑姜以太公女为武王元妃,年必相若。《左传》言邑姜方震太叔,计其时姜亦八九十人。《国语》:厉王发龙漦,童妾七岁,遇之,及笄而生褒姒。历共和十四年、宣王四十六年,迨幽王三年始入后宫,当裂缯之笑,已六十外媪。《左传》所记宋襄夫人、夷姜、贾君诸人,齿多不类。皆事之可疑者。”黄大惊,引与共坐,为忘年交。   

    张自牧虽仅为诸生,而以才名震动长沙学界,咸丰年间他亦是得学政张金镛欣赏的高才士子。湘军之兴,“自牧积劳至道员”,同治六年更“以筹办黔捐,洊保藩司衔,并戴花翎”。其为官时备极奢侈,后寓居长沙,退隐林下,凭借家世、财势及才学,确立了在长沙上层社会的显赫地位。湖南政府设局编纂《湖南通志》,志局以郭嵩焘、曾国荃为总纂,张自牧、黄彭年列名提调,其中张自牧掌管资金而地位尤重。粗略捡拾岳麓书社1984年版郭嵩焘诗文集,关于张自牧的篇什就有《送张笠臣赴黔南》、《张笠臣邀同海琴诸君小集,海琴有诗,笠臣见示和作,并邀同作》、张笠臣用前韵赠石似梅感赋一首》、《张笠臣招同南屏研生笏山友石香荪史亭上巳日絜园修禊》、《题张笠臣〈无知知斋诗〉》、《九日邀同吴南屏邹咨山龙皞臣周桂坞石似梅张笠臣黄子寿张子恒及意城登定王台、天心阁、归饮养知书屋》、《同张笠臣送别彭雪芹宫保中》、《秋日王壬秋邀同张笠臣过朱香荪饮》 《张笠臣邀同傅青馀李次青邓弥之黄子寿黄小麓黄杭生定王台修禊》、《清明日朱禹田邀集萱圃赏牡丹次张笠臣龙华岭韵》。

    张自牧喜研讨外国史地,曾言欲采英、法等国史,用中国史书体例编成一书,未成。郭嵩焘(1818—1891年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曾国藩重要幕僚、中国首位驻外使节。字伯琛,号筠仙、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湘阴人。)出使英法,尝疏请他充参赞官,为人所劾罢。著有《瀛海论略》、《蠡测卮言》等书。《瀛海论略》主张“西学中源”,指出泰西格致之学“覃精研思,考求真实,皆卓然可观”,“自成千年之绝技……本高出宋明,固无所庸其讳饰”,主张中国“采用其所长,于制器利用皆有所益”。郭嵩焘与张自牧交谊颇深,郭在日记中曾多次记载两人讨论时事、洋务,甚至一些重要的人事任命案,称赞张“于洋务所知者多,由其精力过人,见闻广博,予每叹以为不可及”(1879年5月9日日记)。《历史文献》第十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载有任光亮整理的《郭嵩焘致张自牧手札》计21通。《瀛海论略》、《蠡测卮言》被国内学界认为是开风气之书,颇具影响。严复知道郭、张为好友,也认识到张自牧的“西学中源论”说法具有积极开拓西学的意义,张自牧藉此指出不应排斥西学,且儒者应以不知西学为耻;不过严复也看到张自牧思想中与旧有观念的妥协面,他批评张自牧对铁路、机器的保守态度,以及对海防工作的忽略。郭嵩焘日记记道:“严又陵指驳张力臣《瀛海论略》凡四谬:谓铁路数年为之不足,一夫毁之有余,非 中国所宜造,是一谬;谓机器代人力,日趋淫侈,二谬;谓舟车机器之利,后来必转 薄而更废,三谬;谓中国有各国互相牵制之势,海防非所急,四谬。此皆《瀛海论略》 中篇语,谓之谬,良然。”(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496—497)其时,力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自强的洋务派,在中国社会中并未得到普遍支持,相反时常受到社会歧视。光绪18年(1892年)“湖南通省公议”攻击洋务派巡抚吴大微“勾结夷鬼,狼狈为奸”,还把具有较先进思想的郭嵩焘、曾纪泽、朱克敬、张自牧称为“四鬼”。 

    清议晚清大变局时,曾纪泽说:泰西之轮楫,旁午于中华,五千年来未有之创局也。郭嵩焘说:西洋之入中国,诚为天地一大变。张自牧则说:今夫数千年来未经见之事,数万里不相知之人,一旦盘踞于腹心之地,往来于堂闼之间,此古今运会一大变局也。(王尔敏著《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第386~394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95年初版) 此间,他投资“盐引”获利。郭嵩焘称:“笠臣于经营事理,均能洞悉原委,精微透辟,委曲周至,于时罕见其比”。(见《郭嵩焘日记》(四)第162页。)

    张自牧挽曾国藩联:三朝老大臣,伯仲之间见伊吕; 万古儒林长,先生有道出羲皇。

    杨恩寿(1835—1891,字鹤俦,名坦园,号鹏海,别署蓬道人,长沙人,有《坦园丛书》、《坦园日记》传世)称张自牧为“吾半生来贫贱交中之得意者”。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壬父,号湘绮,室名湘绮楼。咸丰湘潭举人,曾在肃顺家教读,继入曾国藩幕,船山书院山长,民国初年任清史馆馆长。著有《湘军志》、《湘绮楼日记》、《湘绮楼诗文集》)挽张自牧:“壮岁相逢意气欢,尔时才识无双,官职声名俱入手;三致千金隐沦晚,独恨经纶未展,鼓角歌钟两寂寥。”(《湘绮楼诗文集》第2020页)。

    张自牧卒后,其如夫人同日殉节。有人挽以联云:一死何难,他日不如今日好;千秋永诀,小星终傍大星沉。

    张氏故居“絜庐”又称“絜园”,郭嵩焘作有《絜园展禊图记》载:“入园引回廊,两梧矗立”,“左右修竹飕飕”,颇具园林之胜。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二十三,郭嵩焘、罗汝怀、吴敏树、李元度、刘沛、杨翰、何应祺、朱克敬、郭昆焘等社会名流聚集絜园,仿兰亭修禊之事,人赋一诗,成为絜园的一大幸事。

    禺生(1876-1953,名成禺,原籍湖北武昌,生于广东番禺,近代革命者,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顾问,著有《太平天国战史》、《洪宪纪事诗》、《世载堂诗集》等书《世载堂杂忆》记载曾见王湘绮题张笠臣絜园修禊图云:“春游宜园林,良气外形骸,感彼俯仰情,图此风日佳,余非濠上人,物论理无乖,鱼鸟乐仁智,琴尊寄所怀。”湘绮楼诗集未收,后得王翁死后残稿云:“此卷予未题跋,以别纸录小诗,因禊饮时未预也。笠臣盛时,广致宾客,不能致李篁仙,篁仙亦非清流,中有汉奸销英翁及匏叟书,最为难得,余皆一时之彦。题图非我亲笔,补记於后”云云。今志壬秋所指两人本末於后:龚孝拱,号匏庵,仁和龚自珍子。英人攻天津、广州,威脱玛尊为谋主,多用其策。唐少川所谓:“广州城上,列瓮为炮,谋主龚孝拱告英帅,击碎之,入粤降叶名琛者”是也。名字事实,举国皆知。销英翁,为浙人金眉生,字安卿,晚年自号销英翁。销英二字,由姜白石词“仗酒袚清愁,花销英气”,故号销英道人。絜园展禊图,销英翁题跋,署销英道人,押销英白文印。眉生读书宏富,才气纵横,处理难事,千头万绪,提纲挈领,办法无遗漏,当代大吏,多为低首。驰骋花酒之塲,挥金如土,毫无顾惜,故任两淮盐运使,亏空无算,问罪发往军台,辗转赦归,侘傺无聊。时杨秀清据南京,眉生挟策往谒,谈论天下大事,凡三四日,秀清不能用;折翼还沪,间与太平天国通声气。洪杨事败,眉生早匿迹。沈葆桢督两江,整理两淮盐务,求大才无如眉生者,不敢用其人,以重金延至金陵,纵其开宴秦淮,沈溺佳丽,乃以改革两淮盐政商之。眉生曰:易事耳。令集久於盐务能文之吏十余人,日随眉生,眉生高坐口讲,吏握笔疾书,有错误者,曰翻某卷、某案,不一旬而条例办法皆具,厚几盈尺,居然盐政全书矣。数十年来淮盐法案,皆眉生所订也。沈葆桢曰:如此大才,安敢引用;赠十万金,送归沪渎。眉生亦悒郁以终。

    2004年,长沙梓园巷6号絜庐被列入长沙市重点保护历史旧宅;2010年,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   

 

                    张自牧致郭嵩焘手札

                    年代:清写本

                    函册:一通十二页

                    纸张:花笺

                    尺寸:22×12cm

 

郭嵩焘的朋友——张自牧及其手札
郭嵩焘的朋友——张自牧及其手札
郭嵩焘的朋友——张自牧及其手札
郭嵩焘的朋友——张自牧及其手札
郭嵩焘的朋友——张自牧及其手札
郭嵩焘的朋友——张自牧及其手札
郭嵩焘的朋友——张自牧及其手札
郭嵩焘的朋友——张自牧及其手札
郭嵩焘的朋友——张自牧及其手札
郭嵩焘的朋友——张自牧及其手札
郭嵩焘的朋友——张自牧及其手札
郭嵩焘的朋友——张自牧及其手札
郭嵩焘的朋友——张自牧及其手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