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枚与曹雪芹的一近三同

 爱学习的笨牛 2017-10-08

随园主人袁枚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四同:一近三同。出生年月相近,都住过大观园(曹先袁后),同写过清朝四大畅销书:袁枚的《随园诗话》、曹雪芹的《红楼梦》;同为清朝大文豪:袁枚以诗闻名,曹雪芹以小说名世。

 

出生年月相近

 

曹雪芹生卒年代不祥,但得到红学家们普遍认可的出生日期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五月二十八日。袁枚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三月二十五日。曹雪芹比袁枚大一岁两个月三天。


同 住 过 隋 园

 

曹雪芹出生时,其家住在隋园。他是在隋园长大的,隋园也就是日后《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此时曹雪芹十三岁,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随园最初是明末的吴应箕(1594—1645)所建的一所别墅,吴应箕是明末文学家、抗清英雄,字次尾,号楼山,汉族,安徽贵池大演(今石台大演乡)高田人。崇祯时的贡生,曾参加复社,起草《留都防乱公揭》揭露讨伐阮大铖。清兵破南京后,在其家乡坚持抗清,被执不屈死。所著《读书止观录》,辑汇中国先秦以来读书古训和读书掌故,既昭示了读书之法,又可察为人之道。

清康熙至雍正六年间,随园属江宁织造曹玺、曹颙、曹俯祖孙三代所有。雍正六年(1728)二月,曹家被抄,雍正将曹家全部家产赏给了继任的江宁织造隋赫德,隋赫德才拥有此园。五年后,即雍正十一年(733年)十月,隋赫德被革职查办,隋园开始败落,但产权仍在隋家,或者说皇帝没有将此园另赏他人,所以仍叫“隋园”。隋赫德后人穷困潦倒。

乾隆十二年(1747),三十二岁的袁枚在南京江宁知县任上。袁枚花三百两银子购得隋园,并将其改名为随园,取“随”之时义大矣哉之意。

说起袁枚购得隋园,还有一个故事。

乾隆十二年(1747)春夏之交时,袁枚受理了一个秀才控告僧人毁其父棺材的案子。那地方在小仓山附近。小仓山只有几十米高。小仓山的得名,是因为明代曾在这里设立过“小锦衣仓”。明代在小仓山附近还建有东、西、南、北四仓,及红枪仓。

袁枚到达时,发现这地方依山傍水,从断壁残垣中依稀可感受到大家园林的风范,就像粗服乱头不掩色国色一般。其间有有数间茅屋,那就是秀才的家。而不远处一副寄棺(里面装有尸体却没有下葬)因下面承载的凳子倒塌而倾倒在地,估计是停得太久,凳子脚已经发霉朽烂。这就是秀才告僧人的原因。先人不能入土为安,当然是一件非常忌讳的事情。秀才告僧人,又涉及先人的下葬,肯定原因很多,但关键问题估计还是银两。袁枚断案不喜欢陷入琐碎的考证当中,对每一个细节评判对错,却擅长抓住关键问题,一次性彻底解决问题。

袁枚单刀直入地问秀才:“你为什么这么久不将棺材下葬呢?”秀才哭着说:“先人入土为安,我何尝不想将其下葬呢?然而我没有这个能力,真是死罪啊。”袁枚不问为何告僧人,只转而问僧人一个问题:“有没有下葬之地?”僧人说“有”。僧人回得的“有”,不但意味着地没问题,而且意味着时辰也许可,做法式也没问题。于是袁枚对秀才及其亲属说:“我出钱,你们出力,今天是个良辰吉日,就把你先人下葬了,如何?”秀才、僧人等都点头表示感谢,于是僧人把小和尚、沙弥都叫来,做一堂法式,将棺材下葬。

袁枚担心法式进行过程中又有什么变故,特意留下来等法式做完再走。法式进行过程中,袁枚到附近的一个小茶肆喝茶休息,与人聊天时,得知这是江宁织造隋公的别墅,叫作隋园,已荒废多年。因其后人家里贫困,早想着要将其卖出去。开价是三百两银子。

袁枚内心一动:原来果然是一座名园!开价只要三百两银子!真是褪毛的凤凰不如鸡啊。如果将这座园子买下来加以整修重建,作为辞官后养、休闲、著文之所真是不错啊。袁枚对小仓山地形很熟,买下来后,可以将其与小仓山一起建成一座大的园林。小仓山地理位置不错,从南京北门桥西行二里路,就可以看到小仓山主山体,这小仓山由清凉山起源分两道岭向下延伸,一直到北门桥止。这就是说,这小仓山是源自清凉山的一个支脉山,而不是一个坡,小仓山又分为两道岭向下,即小仓山南岭和小仓山北岭,一直可以抵达南京城珠江路的北门桥才终止。小仓山的两道岭的余脉可以横贯到北门桥合而终止,北门桥位于原江宁织造府旧址的西北面七百米处。这两道岭蜿蜒狭长,两道岭的中间形成一个坳谷,里面有清池水田,俗称干河沿。在河没有干涸的时候,清凉山是南唐皇帝避暑的地方,当时的繁盛可想而知。金陵南京的名胜古迹例如小仓山南边的雨花台,小仓山西南的莫愁湖,小仓山北面的钟山,小仓山东面的冶城(朝天宫),小仓山东北面的明孝陵,还有鸡鸣寺。登上小仓山,这些景物就像漂浮起来一样,尽收眼底。

这里真是太好了!

袁枚于是心一铁,决定将隋园买下来。秀才听说袁枚要买这座废园,价钱一分不少,非常高兴。秀才说:隋园已荒废了十三年,重建不易啊。袁枚会心地笑了笑:异日将官易此园。并将此语写进《初得随园》一诗中,表达了辞官归隐之意。

袁枚将隋园买下来后,改其姓,易“隋”为“随”,“隋”与“随”同音不同义,袁枚之所以取名“随园”,是因为“随之时义大矣哉”之意。袁枚借用《易.随》中此语,反映了袁枚顺应时势、任随自然的人生态度。“随”也是袁枚建设随园的基本态度,就是不做大的改变,只做锦上添花的装饰。辞官后,袁枚对随园进行一建三改,两次完善,并先后写了《随园六记》等六篇散文对其过程予以记录。



 同写过清代四大畅销书

 

清代中叶以后,书籍市场上有四大畅销书:《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和《随园诗话》。对于《随园诗话》与上述三本书并列畅销书,今天的读者可能会感到意外:一本诗评,怎么会成为畅销书?但它的确是畅销书。据统计,《随园诗话》自乾隆庚戌(1790)后至清末一共刊印62次,这个指标除了《四书》(这是明清的课本)外,很少有能达到。明到民国时期,《随园诗话》仍是文人们的重要话题和关注重点。清末谴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五回中也说到《随园诗话》那是“人人都看的。”


 

同为清代大文豪

 

袁枚与曹雪芹同为清代畅销文学书的作者,当然都是重量级的大文豪。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对曹雪芹有过如下记录:

袁枚康熙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人问:“公何好学?”曰:“非也。我非地方官,而百姓见我必起立,我心不安,故借此遮目耳。”素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相中。及陈获罪,乃密疏荐陈。人以此重之。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明我斋读而羡之。

这是袁枚写曹雪芹的唯一的文字。但至今也没有证据证明两人见过面。但我想,两人应该没有见过面。原因如下:曹雪芹一直住在北京,非常潦倒。袁枚虽在北京考试、漂泊、读了三年庶吉士,复出时又到北京见了老友。但长期在南京随园,或在南方游历。曹雪芹没有功名,而袁枚是翰林。袁枚是诗人、散文家,曹雪芹是小说家,人以类聚,两人很难凑到一块。

 

袁枚对当代读书人的影响曾经几近没有。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国的中小学课本根本没有选过袁枚的诗文,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材中,也只是一笔带过。所以一代代读书人不知道袁枚。毛主席每次出巡必带《随园诗话》,但当代中小学教材一直不选袁枚的诗文。此问题我一直没有找到答案。不是说领喜欢的就要选进教材,而是说教材如此封杀袁枚着实令人不解。但近年来,袁枚的《所见》、《黄生借书说》、《随园后记》九首(篇)诗文分别选入了中小学教材。因而,今天把袁枚与曹雪芹作等量齐观,应该可理解的人就多了。

 

(《性灵肝胆——袁枚传》即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敬请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