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苔》和乌蒙山里的 孩子

 j老姜不辣 2018-02-20

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通过《经典咏流传》 栏目,一夜之间,亿万中国人记住了它👍


央视的《经典咏流传》栏目“和诗以歌”、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带领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发现传统文化深层价值。


2018年春节,大年初一晚上八点,央视一套《经典咏流传》节目第一期,一个曾经的支教老师与他在乌蒙山里的孩子们一起唱袁枚的诗歌《苔》。这首袁枚冷门的小诗,是他们生命的注解: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支教老师也好,乌蒙山里的孩子也好,都是角落里过着平凡的生活的人,就像是生长在潮湿阴暗的角落里的苔,不起眼,微不足道。可是,不起眼的苔藓在角落里也悄悄地绽放着自己的青春,它的美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诗文

《苔》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也学 一作:亦)

《苔》

——歌词

经典传唱人梁俊,梁超群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如果没有那次眼泪灌溉
也许还是那个懵懂小孩

溪流汇成海 梦站成山脉
风一来 花自然会盛开
梦是指路牌 为你亮起来
所有黑暗为天亮铺排

未来已打开勇敢的小孩
你是拼图不可缺的那一块
世界是纯白涂满梦的未来

用你的名字命名色彩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雁声依旧在年少时对白
耳边音犹在如风暖心怀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当这首20字小诗《苔》,被来自于贵州大山深处石门坎的乡村支教老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小梁,在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重新唤醒,孩子们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唱哭了庾澄庆和曾宝仪,也让亿万中国人都在这一刻被感动。
除了《苔》,梁老师和他的支教团队在2年的支教生涯中,为孩子们带来了100多首诗词。其中50首谱成曲,在大山里回响。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20字小诗《苔》
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小梁
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重新唤醒
孩子们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
唱哭了庾澄庆和曾宝仪
也让亿万中国人
都在这一刻被感动
“我觉得这群山里面的孩子
身边所拥有的资源是很有限的
可是他们却有着最纯真的爱。”

梁俊老师就是想通过这首诗
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
“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
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
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
梁俊老师给了孩子们希望的种子
于是,种子种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在他们的生命中开了花

说是乡村教师梁俊选择了《苔》
不如说是袁枚的《苔》选择了梁俊

2013年梁俊带着新婚的妻子

来到贵州省石门坎
2年的乡村教书时光对他们而言是快乐的
因为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孩子们
而对于孩子们来说
遇见梁老师则是一种幸运

梁俊骨子里的文人风骨让他坚信:
读古诗,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
于是,他尝试唱着古诗弹着琴
一首一首把它记录下来

“我发现,原来我也是可以做一些事情。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就是这首诗歌的意义。
在我心中
大山的孩子们也一样
找到生命的价值,等待绽放出来的时刻。
我觉得这个比我们的外表重要。”
“我们迟早有一天会离开乌蒙山
不能教他们一辈子
起码要让孩子们想我的时候
能够唱出这首诗”

梁俊老师怀揣着这一信念
为大山中的孩子们谱写了一本最棒的教材
正如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所说
因为有了梁俊老师
这些孩子们才能如牡丹一般
快乐而富有光彩地绽放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也深受触动
“平凡而卓越
才是教育的根本,
而艺术也要做到平凡而卓越
才是艺术的根本方向。”

听到梁俊的故事
《经典咏流传》鉴赏团成员曾宝仪为之动容
”花开得不大,但光彩一点都不比牡丹弱
梁老师能选中这首诗给孩子们唱
是用心、用情的。”

除了《苔》

梁老师在2年的支教生涯中
为孩子们带来了100多首诗词
其中50首谱成曲,在大山里回响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
唱着诗歌的梁老师和孩子们
其实并没有音乐基础
却唱出最动人的旋律
让专业歌手庾澄庆热泪盈眶
让亿万中国人成为知音
曲虽扬,声不息
今晚《经典咏流传》的舞台在短短数分钟内
让这首《苔》的传播度超过了300年总和
乘着音乐的翅膀
它还将流传到更宽广更久远的地方
这正是《经典咏流传》的使命
发掘浩瀚经典里的璀璨明珠
让它们穿透历史
再次照亮当代中国人的心灵
让更多人看到在中国
还有很多很多的“梁老师”
也有很多很多大山里的孩子们
像歌里唱的那样
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

为什么只有二十个字的一首小诗
却听的让我们热泪盈眶,久久难忘
因为它不光是写给梁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它也是写给你我
写给绽放在天地之间的
每一个平凡又尊贵的生命
就像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的那样
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

《苔》是清代袁枚所作。作为一个非常注重生活情趣的人,他在园中遍植花草,营造理想中的诗情画意,偶然发现生长于阴暗潮湿之处的苔藓,虽然花如米粒般细小,生长在太阳也照不到的地方,但也能凭自身的力量开花结果,由此成就经典之作。

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20篇诗文

袁枚手植藤

  袁枚以文学为终身事业,是清代的文学家,性灵派创作理论的提倡者。性灵即性情也。他以为「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又说:「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他认为诗歌是内心的声音,是性情的真实流露。文章以骈体最为擅长,颇得六朝体格,享文章之盛名数十年。其为人亦如作文,坦白率真,讨厌矫情,却极重情义,其友沈凤司死后,因无后嗣,袁枚每年为他祭坟,三十年未曾间断,对友人的情义深重,令人感动。

  袁枚致力为文,著述颇丰,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随园食单》……。其中《随园食单》是一部有系统的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著作,全书分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杂素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茶酒单等十四个方面。在须知单中他开宗明义地说:“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作须知单。”此篇可作为饮食通则,而戒单云:“为政者兴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饮食之弊,则思过半矣,作戒单。”此篇正好与须知单互为表里。

评价
  “通天老狐,醉辄露尾”,这是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对袁枚的评价。

袁枚八十一岁时写的对联


袁枚(1716-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先后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县知县。年甫四十告归,筑园于江宁小仓山,曰随园,以吟咏著作为乐,世称随园先生。工诗文享盛名者数十年。亦擅书法,人赞其书'淡雅如幽花,秀逸如美士。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释文:总持掩雅刘公是,批抹云霞李义山。

蕉园世兄同年出纸索书联句,予素不能书,且尤不能作,苦不敢辞,勉强应命,殊自愧耳!嘉庆元年清和月,随园老人袁枚时年八十有一。

名下钤白文篆书'袁枚'长方印,朱文篆书'子才子'方印;引首白文篆书'百石山房'长方印。

资料来源:网络(致谢)

编辑整理:小老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