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首诗沉寂200多年,却因诗词节目一夜爆红,有潜质成为千古名作

 新用户40828904 2022-01-23

虽然唐诗宋词是不可逾越的高山,可我们不能就此否认其他峰峦的毓秀,远在唐宋之外,仍有坚持登山的诗人,山间仍回荡着他们低低的吟哦声。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思想统治尤为严厉,这就给我们造成了错觉,总以为清代没有好诗。其实不然,我们只是怀着这种心态而故意不去发现罢了。假如让你随口吟诵一句唐诗宋词,那绝对不成问题,但假如让你说出一句清代诗词,你会想起谁的句子?在观看央视出品的诗词节目《经典咏流传》之前,小解首先想起的是纳兰容若;但在观看节目之后,小解最先想起的就变成了袁枚的《苔》。

《苔》?一个陌生而又生冷的名字,如果你不曾看过《经典咏流传》,那么一定不会心生涟漪,因为这首诗自从诞生以来,已经沉寂了二百多年,甚至即将就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幸好它被一位山区的支教老师发现,给它谱上了曲子,并带上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自此《苔》一夜爆红。《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诗简简单单,共25个字,没有高级词汇,没有晦涩难懂,读一遍就能明白诗意,就像“苔”一样渺小而低微。但通过被谱曲演唱,它爆发出了惊人的效果,不仅让在场的评委老师感动落泪,更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包括小解在内。

梁俊是贵州省石门坎乌蒙山的一名支教老师,他就是《苔》的发现者和作曲人。2013年他带着一把吉他走入乌蒙山,带去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牡丹”的希望。梁俊有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名叫梁越群,演唱之前梁俊问她:“小梁,你还记得为什么要演唱《苔》吗?”梁越群回答:“因为要让我们像牡丹一样勇敢地开放。”梁越群与乌蒙山其他的孩子一样,一张稚嫩的脸中央闪烁着童真和质朴,从小生活在相对贫穷的山区,或许只有上学才是他们唯一的希望。相对于富裕家庭的孩子,他们仿佛就是苔,就那些在潮湿的阴暗的地方生长,可是当你俯下身子去看,就能发现他们也开着小小的花,像牡丹一样。

这是一首人生励志的小诗。苔体型渺小,又生活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可它仍有拼搏生命和张扬青春的权利;它的花虽然像米粒一般小,可却可以像牡丹一样尽情绽开。可以说,苔是无名之花,悄然地开,又悄然地谢,无人在意,无人喝彩。那些山里的孩子不正是苔吗?梁俊将这首诗送给他们,是要他们勇敢开放。当然,这首诗之所以能够一夜爆红,与其所歌咏的主体是有很大关系的。梁俊也是山里走出来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了一名默默奉献的支教老师,他将走出大山的希望又带了回去,带给了那些像他一样的孩子。这是一种伟大的传承,是爱与希望的传递,非常纯净,非常质朴,不掺杂任何利益。

尽管已经赏过多遍,可当梁越群的第一声“白日不到处”唱出来时,我还是被她的空灵和真挚所打动,打得生生地疼,疼得流出了泪。而当乌蒙山的孩子们陆续走上舞台,我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的色彩与梁越群一模一样,那是与生俱来的纯真,那是大山赐予的亮丽,那是苔花所盛开的模样。苔花有幸,被袁枚发现而以诗传咏;《苔》有幸被梁俊谱曲歌唱,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历史上有不少古诗词都是凭借典故而流传开来的,相信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这首诗一定能成为千古名作,被后世所铭记。就以梁俊老师续写的句子结束吧:“雁声依旧在,年少时对白。耳边音犹在,如风暖心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