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推拿的补泻作用

 水木年华138 2017-10-08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之一。“补”和“泻”相互关联,共同目的都是调节阴阳,增强人体的正气,所以补,泻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关系。

临床治疗中,补、泻作用乃是手法刺激于人体某一部位,使人体气血津液,经络脏腑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手法的补泻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把手法的轻重、方向、快慢、以及刺激酌性质,治疗的部位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好的疗效。

中医推拿的补泻作用

中医推拿的补泻作用

(一)手法刺激性质与量对软组织的“补”“泻”作用。椎拿治疗时,深刺激不一定是重刺激,浅刺激不一定是轻刺激。例如按压的刺激并不一定太重,但刺激较深;拍打的刺激可以很重,但刺激在浅层。这和手法刺激时问及手法的性质有关,时间长的则刺激深,时间短的则刺激浅。一般来说,凡刺激时间短,作用较浅。对肌肉细胞有兴奋作用的手法,称之为“补”。凡刺激时间长,作用较深,对肌肉组织有抑制作用的手法,称为“泻”。

中医推拿的补泻作用

(二)手法刺激性质与量对内脏的“补”、“泻”作用。在临床治疗时,作用时间较短的重刺激,可抑制脏器的生理机能,可称为“泻”;作用时间较长的轻刺激,可活跃兴奋脏器的生理机能,可称为“补”。从这一意义上说,重刺激为“泻”,轻刺激为“补”。但这种因手法刺激的轻重所起的补、泻作用,其补泻的压力分界量,是随各人的体质和各个不同刺激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而异。在治疗中则是以病人有较强烈的酸胀感和轻微的酸胀感来作为分界量,当然这仅是近似值。

但是推拿手法对内脏的“补”、“泻”作用,除了和手法的轻重有关外,还和具体的刺激部位有密切韵关联。因此,根据疾病选择适当的治疗部位,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采用不同量的轻重手法,根据不同的治疗部位选用适应的手法,是推拿补泻怍用的关键。

中医推拿的补泻作用

(三)手法频率和方向与“补”、“泻”的关系。历代文献中有关“补”、“泻”的记载,虽然大部分用于小儿推拿,但临床上在治疗成人病症时,也常涉及到手洼方向的“补”、“泻”问题。如在腹部摩腹手法操作的方向和治疗部位以及移动的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有明显的通便泻下作用。如操作手法的方向为逆时针,则可使胃肠的消化功能明显增强,起健脾和胃的作用。前者为“泻”、后者为“补”。

中医推拿的补泻作用

综上所述,在治疗中使用推拿手法首先要仔细辨证,然后根据“扶正祛邪”或“祛邪存正”的原则,确定“补”、“泻”的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推拿治疗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