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拿补泻问题

 了逹 2012-09-09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治病的一项基本法则。补,是补正气之不足;泻,是泻邪气之有余。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推拿的补泻作用进行了不断的总结,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小儿推拿治疗时十分强调补泻。有关推拿的补泻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按经络的循行来分,顺经络循行方向的操作为补法;逆经络循行方向的操作为泻法。

        二、按血流方向来分,向心性的操作为补法;离心性的操作为泻法。

        三、按手法的运动方向来分,顺时针方向的手法为补法;逆时针方向的手法为泻法。正如《小儿推拿广意》说:"运太阳往耳转为泻,往眼转为补,《幼科推拿秘书》说:"左转补,右转泄"。

        四、按手法的刺激强度来分,轻刺激手法为补法;重刺激手法为泻法。

        五、按手法的频率来分,频率缓慢的手法为补法;频率急速的手法为泻法。正如《厘正按摩要术》说:"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六、按治疗时间来分,治疗时间长的操作方法为补法,治疗时间短的操作方法为泻法。

        但是这里必须指出,所谓推拿的补泻作用是,只有把手法与治疗部位(或经络穴位)联系起来才有其实际意义。手法在经络穴位或特定部位应用后所体现的治疗效果是,凡能起到扶助人体正气或增强人体组织某一功能的,即谓之“补”法;凡能袪除体内病邪或抑制组织器官功能亢迸的,即谓之"泻"法。

        其次,推拿的补泻与药物的补泻在方式上是完全不同的,推拿治疗过程中并没有"补药"或"泻药"进入人体,而是通过手法对经络穴位或治疗部位应用各种不同方式的刺激,使机体内部得到调节,从而起到扶正达邪的功效,这就是推拿补泻作用的真实含义。因而在一般的情况下,推拿治疗自然具有“补”、“泻”的双向性。即当疾病为“实证”时,会体现为驱邪泻实的作用;而当疾病为“虚证”时,将表现为补益充虚的功效。如以摩腹、一指禅推或按揉背部胃俞穴,只要刺激强度控制在适度范围内,无论对饮食积滞引起的胃痛还是脾胃虚寒造成的胃痛均具有良好在止痛效果。因而该同样的两步手法操作对于实证胃痛具有泻下的作用,而对于后者具有补益温中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