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业视角| 跨学科的艺术创作难题

 A芝兰之室 2017-10-09

李政道说:“科学和艺术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与科学自始至终都是时代的镜子,互相映射、互相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转型离不开科技的改变,而科学技术的每次革命都影响了艺术家对世界的认知。


15世纪,达·芬奇把对自然、物理学的探索运用到绘画中,透视法和解剖学的使用,使文艺变成了文艺复兴;19世纪,印象派的兴起源于艺术家对光线、色彩注视的改变,思维则来源于光谱科学新发现;物理学的发展、相对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观看世界的方式,由此引发了立体主义、抽象派等风格的衍生;计算机、网络、视频技术的兴起,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媒介革新,出现了装置、新媒体、影像、计算机艺术……今天人们所津津乐道的VR、MR技术也日渐受到艺术家青睐。



以分子生物学作为题材的抽象艺术作品 

 

科学与艺术已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领域,而是更广泛地涉足大众传播、社会文化、基础教育等领域。但是,今天的科学与艺术依然分工化较强,更多地延续着固有的轨道和壁垒,彼此间缺乏自主性的对话和碰撞,而这并非是源于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专业学科上的“沟壑”。有很多科学家对艺术抱有浓厚兴趣,也有一批艺术家对科学密切关注,并尝试着将对新科学的认知融入自己的创作。

 

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青年策展实验室”首个展览“当形式不成为态度”,选取了两组以分子生物学作为题材的抽象艺术作品,试图展现出最新基因科学与当代艺术相遇的可能性。

 

在展览作品《染色体21号》中,致力于“基因制图学”的艺术家本·弗莱将人体第21号染色体上的4800万个碱基,通过对其有效性或无效性的色彩解码,将其转为一幅冷静肃穆的巨型抽象画。另一位参展艺术家朱利安·沃斯·安德里亚则是一位拥有量子物理学背景的雕塑家。他擅长将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蛋白质分子,通过建立其三维结构模型,并转为巨型户外雕塑作品。

 

《染色体21号》的画面和极简主义艺术家艾格尼丝·马丁的《无题7号》极其相似,而安德里亚的雕塑线条硬朗且色彩单一鲜明,外观酷似“纪念碑大师”托尼·史密斯的作品。“艾格尼丝·马丁和托尼·史密斯所处的时代均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艺术转型期,他们所关注的是在绘画或雕塑上创造出区别于经典现代主义的作品。这种对比和呼应不仅是艺术史上的巧合,也预示着一种全新的科学世界观和艺术价值观在未来的可能性。”策展人魏颖这样说道。

 

但是,跨学科的艺术创作同样面临新的难题以及争议。近年来,对人类学、社会学的热衷在艺术界尤为引人注目。由此,国内出现不少“在地调查”和“社会介入”的项目,以致于有声音认为艺术家应该远离社会学,并呼吁艺术家要首先做好本身,在必要的美学输出上下功夫。

 

艺术家徐坦认为,在任何环境下,艺术家都应该不断自己教育自己,在一个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中,“作为一个艺术家依然坚持凭感觉、不研究,会被人认为是白痴”。同样曾为大尾象成员的林一林则表达出忧虑:“可怕的是把调查或介入变成一种流行形式。个人性或创造力、项目的尖锐度和深入程度才能确保这类工作的价值。我们看到有意思和有价值的项目太少太少了。”


文 \ 朱绍杰  资深媒体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