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中的魏晋现象是什么?(微国学39)故我在

 亭泉 2017-10-09

故我在47期:微国学,每个人都能了解的国学

第三章 书法

三、魏晋时期

楷书(魏碑)

楷书,又称真书。如今一般所说的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魏碑经常带有隶书的写法在其中,因此它的楷书性质还不成熟,但正因为这种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意态奇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

1~2厘米的为小楷(小字),5厘米以上的为大楷(大字),之间的为中楷。但这仅仅是笼统的分法,实际上,现实生活里很少出现过小于1厘米的小字和大到1.8米的大字。

书法中的魏晋现象是什么?(微国学39)故我在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他本是隶书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一般情况下,人们把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真书称为大楷。较此更大的真书大字被称为“榜书”。根据历代书法家积累的经验,学习书法应先写大楷,作基本练习。掌握好大楷的点画、结构、布白,做到点画准确精到,结构疏密得当,则退而写小楷可做到结体宽绰开张,点画规矩清楚;进而学榜书则能结密无间而气魄宏阔,不致涣散无神。

书法中的魏晋现象是什么?(微国学39)故我在

钟繇

钟繇(151年—230年),钟繇的书体主要是楷书、隶书和行书,他的《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是现存钟繇书法艺术性最高的作品。在结构和用笔上都已明显的表现了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很少有连笔而笔意不断。这种书法风格直接影响了其后“二王”的小楷面貌的形成,进而影响后代小楷的创作。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

书法中的魏晋现象是什么?(微国学39)故我在

《宣誓表》

“二王”

“ 二王”指王羲之和王献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王羲之中晚年时,开始尝试变革书风。首先从变革楷书入手。为了摆脱魏晋以来楷书的古朴,在结字、点画、书态多个方面进行变革,使楷书结构趋向匀称俊俏。开创了今草,删除了章草中的波磔。而笔法的顺畅化又使得他的行书比前人有了质的飞越,从此确立了行书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王羲之的书法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处处流露出一种随心化,恬淡平和的意境。这和魏晋时玄学的盛行是分不开的。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齐名。“二王”与钟繇、张芝合成“书中四圣”。王献之精通诸体,尤其擅长行草。所书气势开张,俊逸爽迈,对后世影响很大。王羲之的书法较含蓄,而王献之的书法则骏快。

书法中的魏晋现象是什么?(微国学39)故我在

《圣教序》怀仁集王羲之书

书法中的魏晋现象是什么?(微国学39)故我在

《阿姨帖》王献之

魏晋书法

魏晋时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书法艺术非常兴盛,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以韵为主导的书风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书法,开始把人作为创作的主体,及对“人如其书”价值观念的自觉认识,加深了对书法本体的辩证思考。

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魏晋的历史地位无疑是崇高而独特的。“书宗魏晋”是对这一时期书法最大的肯定。魏晋的书法家及他们所创制的风格样式,一直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主流。无论后人怎么以法、意、态、趣、朴来概括和区分唐、宋、元、明、清时的书法时代特征,其风格归宿依然是以魏晋风韵作底蕴,这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魏晋现象”。


故我在,你想看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发什么

微国学:每个人都能看懂的国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