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杀神白起为何被秦王赐死?

 发哥07domrg8zi 2017-10-09
从帝王的角度来看,无论什么样的人或本事多高的人都必须要服从于帝王统治的需要,违背这一条或者对其统治地位产生威胁的障碍都是必须要清除掉的。为了需要,英明仁德的君王会礼贤下士,甚至是长揖跪求、三顾茅庐、倾尽信任,但在不需要时或需要不是很紧迫时,这些人才就会引起帝王的猜忌,而小人都是善于揣摩帝王心思的人精,自然会抓住机会进谗言以达到排除异己、保证和扩大自己利益的目的。范雎正是钻了这个空子。同时,六国中,唯赵国是秦国的大敌,如果赵国被严重削弱,那么杀神白起的价值就会下降,因为靠其他将帅也能灭掉六国。长平之战的结果如果是秦败赵胜(这是有可能的,如赵括并未把进攻方向指向秦军正面,而是绕道云中地区直插秦国的大后方关中地区,甚至作战役性迂回,即分出部分骑兵绕过正面秦军,攻其侧后断其粮草,也可取胜。但赵括却以短击长,将以骑射优势和机动性见长的赵军投入正面冲锋陷阵和攻坚,从而导致了必然的失败)或两军战平,即赵国的严重威胁始终存在,则白起即便有一两次抗命、傲上,也不会被杀,范雎进谗也未必能得逞,因为强敌的存在使白起成了秦国的保护神,绝不可杀,只能善待。可是,当白起将长平赵军尽数歼灭后,他对于秦国的价值就大大下降了,许多才能次于他的将领同样能成为秦国的保护神,他从必不可少变成了可有可无,同时,白起多次抗命不从给了政敌攻击自己的把柄,这才让范雎的谗言和秦王的猜忌共同发挥了作用。如果白起没有坑杀被俘赵军,而是放回赵国或以此要求赵国割让城池土地,那么,他就不会被杀了。当然,这会让秦国统一的进程严重被拖后,但公与私往往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必须舍弃其一,君子择公而从,小人择私而为。白起的做法表明他为国家、为君王而背上了千古骂名,范雎的做法表明了他时刻为私的功利心和高超的小人之术,而秦昭襄王则表现出了帝王的猜忌心。在赵军被歼前,这三个人可谓戮力同心,此后却同室操戈,白起殒命。需要指出的是,其他秦将的才能远不能与白起相比。其实,白起虽然指出了再次攻赵的困难,但并非无法打败赵军,只是此时已非良机,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再者,他觉得秦王会出于需要而不会杀他,没想到此时在秦王心目中价值已经大大下降的他只能成为一个唯命是从的奴才,并没有多少讨价还价和摆谱的余地。白起和后来的韩信一样,都是以恩情判断帝王的心理并决定自己的行为,却全然不懂最是无情帝王家的道理。只有需要才是帝王对待人才的根本逻辑!顺便说一句,关于电视剧中提到韩信对白起长平之战的评价,我个人认为未必正确,因为赵军以骑兵作战为主,秦军却不是这样,一旦采用围三阙一的战术,秦军根本就不可能追上并歼灭赵军,这种战术的使用必须是要事先周密部署或者是双方都是步兵、或都是骑兵、或秦军机动性强于赵军,否则必成放虎归山之势。赵军骑兵利于野战而短于攻坚,白起筑垒困敌并配以强弩劲卒顽强死守的战法是对的,只是两强拼命相争,秦军伤亡很重也是必然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