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平之战为什么打得那么惨?现在终于有人可以解答其中疑惑了

 墨子连山 2021-12-13

说到长平之战,各种疑问总是很多。

赵王为什么敢接受上党在强秦嘴里虎口夺食?决策前他只问了赵豹、赵胜等几个宗室,而当时廉颇、蔺相如都在,为什么不去咨询?当时赵国还有乐毅,为什么放着他不用而用赵括?三年前白起带领秦军攻克野王,占据太行陉,断绝了上党与韩国的联系,所以才会有上党郡守冯亭献十七城给赵国的事情,三年后要攻取上党为什么不让白起带兵,反而派了王龁?长平离邯郸更近,可以走滏口陉运粮,而秦国的粮道更长,那为什么赵国似乎比秦国还求战心切,宁可换掉拒不出战的廉颇,也要换上从未上过战场的赵括而主动出战?为什么其他国家看着赵国被打而无动于衷?

不解释清楚这几个问题,你是没有办法看懂长平之战的。

首先,赵王在长平之战时才刚刚即位几年,年纪也就是二十多岁的样子。在他即位的第一年就跟秦国打了一仗,关于这一仗《战国策》里面还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触龙说赵太后》,说的就是秦国攻赵,触龙说服赵太后送长安君入齐为质,于是齐国发兵与赵联合击败了秦军。对于赵孝成王这个初生牛犊来说,他对秦的战绩到现在是一胜零负,再加上就在他即位的前几年,赵国用赵奢刚刚打了阏与之战,那一仗可是一个以弱胜强的奇迹,所以在他看来秦国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其次,赵王即位之后,赵太后辅政,但是仅仅过了一年便去世了,这就代表着赵国朝廷要翻篇儿了,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了。所以,赵孝成王当时与一众老臣的关系应该是很微妙的,正处于想要摆脱这帮老东西,但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契机的档口。这也就是为什么接受上党得罪秦国这么大的事情,赵胜在提议接受上党时已经讨论到秦国如果派白起为将来攻,赵国可以用廉颇防守,廉颇虽然野战打不过白起,但是防守还是可以的。可见那个时候用廉颇带兵防守已经确定下来了,可即便确定下来了,赵孝成王仍然没有去咨询廉颇,这说明什么?说明赵王根本没把廉颇当回事,就是把人家当作棋子摆布而已,那你说廉颇怎么想?你都让老子替你去玩命了,去之前你都不跟老子商量商量,这也太不把人当人了吧?当然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两位年纪差了几十岁,跨越两代人,更大的问题可能还是在于代沟,很难沟通。

再次,看看秦国这边的配置,当时的秦王已经在位几十年了,白起就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两个人年纪差不多,属于同龄人,没有什么沟通问题。而王龁确实比较年轻,他当时也就是二三十岁的样子,但是年纪轻轻就成了左庶长,这是军队的二把手了,白起是他的顶头上司,叫做国尉,是军队的一把手。白起当时成名也已经三十多年了,他当年做左庶长的时候大概也就是王龁这个年纪,这似乎是秦国的传统,背后的原因就是军功爵制。这个制度说白了就跟游戏打怪升级差不多,战场上杀敌越多,爵位就升得越高,爵位越高待遇也就越好,这也就是白起总是喜欢打歼灭战的原因,在他眼里那些敌人就是一个个的经验包,多杀怪好升级啊。

白起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现象级的存在,在他之前大家打得都是击溃战,讲究“围三缺一”、“穷寇勿迫”,也就是说打跑就完了,不追求杀伤有生力量。但是白起不一样,他在战国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围歼高潮。他出身平民,当然商鞅之后出身已经无所谓了,就是贵族也要杀敌升级,从第一级爵位慢慢往上爬,参军之后累积军功。白起二三十岁就已经被升为次高爵位,你想想他得杀了多少人?

当时采用的是商鞅设立的十七等军功爵制,升第一级就要求拿一个“甲士”的人头,你觉得很容易吗?所谓“甲士”都是当时的贵族,在军队中是基层首领,每一个甲士都会带着自己的“家兵”,有些是奴隶,有些是族人,这些人围绕着甲士以他马首是瞻,所以想要杀一个甲士至少要杀一队兵。在冷兵器时代这是很难的,当时打仗靠的是军阵,一个人冲上去就是找死,所以拿人头还是要靠团队配合。当然了,如果对面被击溃开始逃散了,那这就是你收割人头的好时机了,这么看白起当年很可能当过骑兵,这样拿人头比较方便,从他后来对骑兵的娴熟运用上来看,很可能也是从战场上获取了宝贵的经验。

就跟玩游戏一样,级别越高需要的升级经验也就越多,而且在第九级五大夫之前的爵位基本只能靠人头累计,没有其他加成,所有士兵全部一视同仁,管你什么出身血统,统统只拿人头说话。这种KPI简单粗暴,但是极其有效,可以极大的激发出士兵的斗志,以至于秦军的战斗力之强,正面打的话六国谁也不是对手。白起应该就是一路“销冠”升上来的,王龁也是一样,这样培养出的将领就有一个好处,他们在军中的声望极高,像白起这种人就是军中行走着的神。不但是军神,而且还是财神,因为跟着他是可以多拿人头多升级的。这样的将领带出来的虎狼之师,你就想象一下他们的战斗力。

但是这样的军队也有个问题,就是人头实在太诱人了,以至于为了人头很多士兵就会无所不用其极。杀降在他们那里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老板只要人头,可不要活人。屠杀平民也司空见惯,毕竟脑袋割下来都是一样的。甚至还出现了从秦军尸体上割自己人人头的情况……如果你是上党百姓,你说你敢不敢投降秦国?这也就是为什么冯亭宁肯献城给赵国,也不愿意投降秦国的原因吧。

白起年纪轻轻就受当时丞相魏冉赏识,做了左庶长,也就是军队二把手,并且率军攻打韩国新城,这是白起在历史上的首次亮相。第二年韩魏联军扼守崤函以阻秦东进,白起为主将带兵攻打联军。他带秦军主力绕至韩魏联军后方,多次击破联军后队,逐渐将韩魏联军主力包围于伊阙,最终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这就是著名的伊阙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歼灭战,凭此一役,白起升任军队一把手也就是国尉,爵位也升至最高的大良造,从此威震天下,这一震就是三十多年。

之后几年白起开始频繁的攻城略地,直到鄢郢之战,白起出兵伐楚,连下五城,然后又是穿插至楚军背后大破楚军,最后直接攻入楚国郢都,楚王仓皇出逃,最后迁都陈时仅能聚集十万人马,楚国一战被白起打残。这一战并未记录白起的歼敌人数,但是绝对少不了,起码也是在十万量级。白起被封为武安君,所谓君就是有封地的贵族了,已经位极人臣、封无可封了。

之后就接上了前面提到的,攻韩野王占据太行陉分割上党的事。

你说秦军既然对上党志在必得,放着这样一位神一般的人物不用,反而是让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副手带兵,是什么意思呢?从秦国后来表现出来的老谋深算来看,这很可能是一个战略陷阱,意在麻痹赵国,让他们以为秦国雪藏了白起所以并不是真的想跟赵国动真格的玩命,而只是想以打促谈,通过谈判从赵国那里获得补偿。当然这种战略并不需要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把白起当作一个后手,如果赵国不上钩,那就在决战前把白起派上去,反正我们国力兵力都有优势,王龁先顶着也吃不了亏;可如果一旦赵国上钩,那就可以偷偷的把白起换上去指挥决战,结果会怎么样咱们也看到了。总之白起是一定要上去的,只不过是什么时间以什么形式上去而已,当然在上去之前要把便宜占足才行。秦国对长平之战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在决战的一年前,秦王就派兵攻占了韩国的缑氏和纶氏,让韩国噤若寒蝉不敢动弹。而楚魏更是过去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被白起打得如惊弓之鸟,白起如果没出现在对赵国的战场上,他们心里都会嘀咕,秦国是不是留着他对付自己呢?只能提心吊胆的提防, 根本无暇顾及其他。

再其次,我们看长平这个战场,如果当年咨询了廉颇的意见,我想他一定是不会同意接收的,为什么?人家韩国放弃上党献给秦国不是没有原因的,上党本身是一块盆地,西面已经被秦国扫平,兵锋所向,赵国只能把第一道防线建在空仓岭。可问题是,这块盆地的南面也被秦军占了,就是白起几年前亲自攻克的野王和太行陉。如果把防线放在空仓岭,那么秦军可以走太行陉前后夹击赵军,那基本就是找死。所以廉颇当时建了第二道防线,也就是丹水防线,最后秦赵两军对峙也就是在丹水两岸。但是丹水连通黄河,黄河又连着关中,所以这条河可以成为秦军的补给线和运兵线,这么长的防御阵地,如果秦军水陆两路强攻,赵军也是很难守住的。于是廉颇又构建了第三条防线,也就是依托山势在最东边搭起来的百里石长城防线,只有这条防线是不那么有后顾之忧的,当然事后看,骑兵仍然是可以迂回后方的,但总比前面两条防线好吧?廉颇可能也想到了秦军骑兵迂回包抄的可能,所以他把赵军主力放在了这里,丹水防线只是延阻,最后的防御力量实际是在百里石长城。

王龁用了几个月时间打到了丹水,开始与赵军隔河对峙,这期间秦国之前布置的陷阱也发挥了巨大作用,赵王从首战失利就开始不淡定了,因为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就得拖到秋天,秋天是要收粮的。赵国的国力跟秦国比不在一个档次,这么大规模的相持根本耗不起。虽然粮道比较短,但是滏口陉的路可不好走,有很多路段车辆是无法通行的。而秦国以河东地区为基地,再加上渭水、黄河、丹水的水运,运粮效率并不一定比赵国低。不论是储备还是运输,赵国都没有优势,如果这个秋收再赶不上,就算今年不闹饥荒明年也是肯定是要闹饥荒的。后来事实证明,赵国在第二年果然向齐国借粮了,可以说长平一战不但打光了赵国的人,还打光了赵国的粮。

最后,赵奢说过,狭路相逢勇者胜,可是秦赵这场对峙偏偏是赵王先受不了了,毕竟家里没粮,心里发慌嘛,赵王率先开始寻求谈判了。这时又面临一次选择,是找楚魏联合抗秦还是直接跟秦国谈判割地赔款?楼昌认为应该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国议和,而虞卿则认为如果秦国决心攻打赵国,和议难成,不如派遣使者携带珍宝去楚魏活动,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这样和议才有成功的可能。如果你是赵王你听谁的?很可能也要听楼昌的,毕竟白起都没上阵,王龁就是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你说秦国是想决战?根本说不通嘛。那能不能同时去呢?不行,因为从邯郸到大梁、新郢都和咸阳的距离都不近,一来一回起码得一个月时间,前方战事吃紧,根本没有回旋空间。而且就算楚魏答应出兵,等他们集结之后开赴前线,估计这仗都已经打完了。所以,这时候只能二选一,最后赵王还是选了秦国,就因为秦国看起来并不是玩真的。

既然赵王上套了,秦王当然要把戏做足,结果就是在咸阳盛情款待赵国使者,其他六国在咸阳也是有常驻机构的,这事让他们看在眼里你说他们怎么想?当然也是以为秦国不是跟赵国玩真的,这不是已经你好我好的谈起来了吗?再加上秦国之前对各国的威慑,如果当事人都不积极寻求帮助,旁观者躲还躲不及呢,谁没事会去捅这个马蜂窝?这么一来赵国就彻底变得孤立无援了。

秦王对使者的友好表示又进一步误导了赵国,赵王这时应该是已经认定秦国那边是可以谈的,只不过他们在为谈判收集筹码。但是秦王可以等,赵王等不起啊,既然可以谈,那么晚谈不如早谈,因为他摸不透秦王的意图,所以就算达成不了一致也要先谈一次才好,毕竟谈不成也不能比现在更坏了,可万一要是谈成了呢?正是抱着这种心态,所以赵王才心急火燎的寻求一战,因为如果不在战场上有个结果,自己连谈判桌都上不了,哪怕打输了都不是最差结果,耗着才是最差结果。

但是显然廉颇对局势是有清晰判断的,他知道主动出击必败无疑,自己守住丹水和石长城耗着没准事情还有转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赵王这时候已经指挥不动廉颇了。那怎么办?只能临阵换将,换谁呢?乐毅能听他的吗?这些名将是不可能明知道要败还去送的。那还能选谁?如果是一般将领带着赵军去送死,恐怕还真带不动,谁明知道前面是火坑还会去跳呢?但是赵括就不大一样了,他爹是赵奢,当年就是他力排众议以素人身份带兵打了阏与之战,结果现在仍然历历在目。都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在儿子又临危受命,你们还好意思说人家不行吗?而且这个时候大家对秦军的判断还是有问题的,他们始终还是认为王龁只是来敲打赵国的,并不想真打。这种认知可是兵家大忌,所谓料敌从宽,你在战场上的任何失误都会被对手抓住从而杀死你,当你心存侥幸的时候就已经输了。

赵括来了之后把原有部署调整了个天翻地覆,撤换了很多将领,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原来那些将领他也指挥不动,想打就只能换人。而秦军根本不怕野战,怕的就是你龟缩,现在你不管不顾的一定要出来打,那不正中人家下怀?但是怎么引蛇出洞呢?你要指望赵括自己搞定赵军把他们带出来打,那是不可能的,以赵括当时的资历根本搞不定军队,所以秦军还得帮他一把。怎么帮呢?帮他建立军功,树立威信,帮他用实际结果打那些反对出战将领的脸。所以秦军配合赵括演了一出“一战即溃”,此情此景能让人想到什么?俨然几年前的赵奢附体嘛,其他将领还能说什么呢?于是只能跟着赵括走。

我想赵括出击之后看到白起的帅旗内心一定是崩溃的,这时他才知道,原来秦国给他们设了一个天大的局,人家这个局居然可以提前几年就开始准备,再看自己呢?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呢。如果换做你,受到这么大打击会有什么表现?估计不光是赵括,整个赵军可能都一下子陷入了恐慌,对面可是杀人不眨眼的杀神白起啊,在这之前他杀的人估计已经几十万了,现在自己被包围会是什么下场?估计只能给人家凑整一百万了吧?此时白起已经派两万五千骑兵从空仓岭以西迂回到了百里石长城的后方,又派五千精骑借助山势把赵军的主力部队拦腰斩断,断了赵军补给。此时赵军是怎么做的呢?原地筑垒,准备伺机突围。很多人说这是赵括犯的又一个错误?其实这未必是个错误,甚至可能并不是赵括的决定。要知道秦军的野战能力有多恐怖,赵军要是能跟秦军野战,廉颇还用得着坚壁清野吗?所以如果不筑垒防御,那就只能是待宰羔羊。一个没有资历的主帅,在战场上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你觉得他手下的将领还会一如既往的服从命令?本来赵括就是强行出兵,将领和士兵都不情不愿,现在这个结果,人家怎么可能还听你的?所以,原地筑垒很可能就是一个应激反应,根本轮不到赵括决策。有人说赵括是等待援军?赵括出来的时候带了二十万赵军,这之后赵国都城几乎找不到成年男子,自己家底什么样你说他能不清楚?再傻也不会期待援军的。为什么最后只能率领少部分人突围?因为他就那么点亲兵,大部队已经不听他指挥了。从赵括最后突围被乱箭射死来看,这个人并不傻,他选择了在当时情况下的最优解,如果他不死,最后被秦军活捉,没准能保住性命,但后半生一定生不如死。

赵军最后已经到了人相食的地步才投降,只能说明这支军队虽然打不过秦军,但也不失为一支劲旅,话说赵国似乎就是”人相食“的命,早在三家分晋之前,晋阳之战就有悬釜而炊的历史,这样一群人,你说要是真留着以后肯定也消停不了吧?那白起为什么不直接屠杀,而要接受他们的投降呢?因为秦国也扛不住了,秦王在赵括主力被引蛇出洞后,亲自到河内郡,加封当地百姓民爵一级,并征调郡内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加强包围,并拦截诸国的援军和粮运。可以说,秦国也是玩命了,秦王当时给白起的命令一定是不惜一切地尽快结束战斗,时间再长恐生变故。

三年后,白起两次拒绝秦王出兵邯郸的要求,直到最后被赐死,自刎之前他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有人说这是白起临死前良心发现了,其实并不是。白起一辈子杀降,他对“坑”这种事是不会有什么负罪感的,他觉得自己该死的地方恰恰是在这个“诈”字上面。什么叫“诈”呢?打仗用诡计不能叫“诈”,那就是正常操作,所以他说的“诈”应该是指自己诱降了赵军四十万人,这应该是一次有条件投降,最起码的条件是你得保证人家不死,否则人家为什么要投降呢?白起肯定是给人家许诺了条件,但事后没有做到,还是全杀了。这个锅应该白起自己背吗?其实你说秦王一点责任没有那是不可能的,当然他并不用背这个锅,毕竟政治还是要搞,背了锅就被动了。但是作为最终决策者,你让白起这个听命令的怎么处理这几十万人?放了?那手下人的军功你照给吗?不放,怎么养?粮从哪里来?这种情况下,只要秦王不放话,白起其实根本没有选择,几十万秦军看着这么大的经验包,秦老板又不表态,这个锅只能他自己背。那要是偏不背呢?赵军、秦军、秦王都会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到了白起这个份上,他身上已经集中了太多的矛盾点,你可以成神,但是必须在死后,当然你也可以自己从神坛上走下来,白起会怎么选?作为杀了一百万人的杀神还在乎生死吗?他最终选择成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