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歌

 江淮风情 2017-10-09

茶歌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叶文化现象。从现存的茶史资料来说,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其称“姜桂茶荈出巴蜀”,这里所说的“茶荈”,就都是指茶。

茶歌的来源,一是由诗为歌,也即由文人的作品而变成民间歌词的。茶歌的另一种来源,是由谣而歌,民谣经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间。茶歌的再一个也是主要的来源,即完全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

茶歌

茶歌茶歌
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叶文化现象。从现存的茶史资料来说,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其称“姜桂茶荈出巴蜀”,这里所说的“茶荈”,就都是指茶。
在我国有不少的以茶为主题的和与茶相关的歌曲,如《采茶歌》、《请茶歌》、《茶山小调》等等。从茶歌的历史上来看,茶歌大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口头文艺形式,并以口头形式在民间流传,所以茶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现代出现得一些以茶为内容的流行歌曲,则大都是以茶为引子或衬托来表达某种情调或情谊。我真想在本网站加入这些歌曲的音影文件,让有兴趣的茶友们闲来欣赏放松一下。但是这些文件的磁盘空间都较大,既使是用MP3格式存放,也是以M为单位大小的,我租用的这点空间就显得太不够了。再者也需要下功夫搜集这方面的资料,现在这方面还基本上是空白。

茶歌的来源

茶歌茶歌
一是由诗为歌,也即由文人的作品而变成民间歌词的。茶歌的另一种来源,是由谣而歌,民谣经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间。茶歌的再一个也是主要的来源,即完全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山歌

江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各省的方志中,都有不少茶歌的记载。这些茶歌,开始未形成统一的曲调,后来,孕育产生出了专门的“采茶调”,以至使采茶调和山歌、盘歌、五更调、川江号子等并列,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当然,采茶调变成民歌的一种格调后,其歌唱的内容,就不一定限于茶事或与茶事有关的范围了。

在我国有不少的以茶为主题的和与茶相关的歌曲,如《采茶歌》 、《请茶歌》、《茶山小调》等等。从茶歌的历史上来看,茶歌大都 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口头文艺形式,并以口头形式在民间流传,所以茶 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现代出现得一些以茶为内容的流行歌曲,则大都是以茶为引子 或衬托来表达某种情调或情谊。
我真想在本网站加入这些歌曲的音影文件,让有兴趣的茶友们闲 来欣赏放松一下。但是这些文件的磁盘空间都较大,既使是用MP3 格式存放,也是以M为单位大小的,我租用的这点空间就显得太不够 了。再者也需要下功夫搜集这方面的资料,现在这方面还基本上是空 白。

茶歌的历史

茶歌茶歌
茶歌、茶舞,是一种茶文化现象。从现存的茶史资料来说,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其称“姜桂荼荈出巴蜀”,这里所说的“茶荈”,就是指茶。至于专门咏歌茶叶的茶歌,此后从何而始?已无法查考。
从皮日休《茶中杂咏序》“昔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的记述中,得知的最早茶歌,是陆羽所作。但可惜的是,这首茶歌也早已散佚。不过,有关唐代中期的茶歌,在《全唐诗》中还能找到如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饮茶歌送郑容》、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等。尤其是卢仝的茶歌,常见引用。在我国古时,如《尔雅》所说:“声比于琴瑟曰歌”;《韩诗章句》称:“有章曲曰歌”,认为诗词只要配以章曲,声之如琴瑟,则其诗也亦歌了。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在唐代是否作歌还不清楚,但至宋代,如王观国《学林》、王十朋《会稽风俗赋》等著作中,就都称“卢仝茶歌”或“卢仝谢孟谏议茶歌”了,表明至少在宋代,这首诗就配以章曲、器乐而唱了。宋时由茶叶诗词而传为茶歌的这种情况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称:“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曾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传在人口。……蕃谨抚故事,亦赋十首献漕使。”这里所谓“传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间。
上面讲的,是由诗为歌,也即由文人的作品而变成歌词的。茶歌的另一种来源,是由谣而歌,民谣经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间。如明清时杭州富阳一带流传的《贡茶鲥鱼歌》,即属这种情况。这首歌,是正德九年(1514)按察佥事韩邦奇根据《富阳谣》改编为歌的。其歌词曰:“富阳山之茶,富阳江之鱼,茶香破我家,鱼肥卖我儿。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皇天本圣仁,此地一何辜?鱼兮不出别县,茶兮不出别都,富阳山何日摧?富阳江何日枯?山摧茶已死,江枯鱼亦无,山不摧江不枯,吾民何以苏?!”歌词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唱出了富阳地区采办贡茶和捕捉贡鱼,百姓遭受的侵扰和痛苦。后来,韩邦奇也因为反对贡茶触犯皇上,以“怨谤阻绝进贡”罪,被押囚京城的锦衣狱多年。
茶歌的再一个也是主要的来源,即完全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如清代流传在江西每年到武夷山采制茶叶的劳工中的歌,其歌词称:
茶歌茶歌
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
想起福建无走头,三更半夜爬上楼。
三捆稻草搭张铺,两根杉木做枕头。
想起崇安真可怜,半碗腌菜半碗盐。
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
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
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
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
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
类似的茶歌,除江西、福建外,其他如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各省的方志中,也都有不少记载。这些茶歌,开始未形成统一的曲调,后来,孕育产生出了专门的“采茶调”,以至使采茶调和山歌、盘歌、五更调、川江号子等并列,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当然,采茶调变成民歌的一种格调后,其歌唱的内容,就不一定限于茶事或与茶事有关的范围了。
采茶调是汉族的民歌,在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演化产生了不少诸如“打茶调”、“敬茶调”、“献茶调”等曲调。例如居住在滇西北的藏胞,劳动、生活时,随处都会高唱不同的民歌。青年男女相会时,唱“打茶调”、“爱情调”。又如居住金沙江西岸的彝族支系白依人,旧时结婚第三天祭过门神开始正式宴请宾客时,吹唢呐的人,按照待客顺序,依次吹“迎宾调”、“敬茶调”、“敬烟调”、“上菜调”等等。说明我国有些兄弟民族,和汉族一样,不仅有茶歌,也形成了若干有关茶的固定乐曲。
当代,茶歌创作活跃,涌现出一批脍炙人口的好歌,如《采茶舞曲》、《挑担茶叶上北京》等。

江西婺源茶歌

 

茶歌茶歌
初临白鹭原,雅客如云聚。这盖碗青花脸,雪映淑娴时。
首泡双助手,南昌演艺启。那晚上应邀座,就在贵宾席。
步履走温良,徐登道具齐。将融春藏笑靥,身段恰合宜。
运腕乾坤转,池钵沐玉指。毕恭恭毕敬敬,闻儒仕女集。
襟怀著汉唐,焚香拜素礼。泉沸后茶初醒,鉴定毛尖绿。
扶摇瓯盖浴,梦潜春闺处。细灵汤缓高注,卷起韵无数。
二九从职校,红专爱研习。师资深女院长,南昌哺桃李。
四人同品啜,翠色恐沾衣。段香气沉海碗,痛饮醉心脾 。
暮日停车旅,云游上晓起。太热情东道主,美味出河鱼。
古曲小村绕,风情老徽居。走蜿蜒青石路,印履辙痕疲。
茶坊原始处,吱喳水车急。要炒青陈年鼎,成索揉捻机。
焙烘木炭火,嫩叶毛尖胚。听古曲萌千韵,天香溢百里。
山水皆是画,所摄张张宜。奏春江花月夜,坝顶波流积。
桥平鸡敢过,水暖鸭先知。闲狗王无声调,老少都客气。
桃红映皂旗,柳绿浣纱溪。撑竹蒿学仕女,慧眼写光祺。
良宵民枕梦,铅华墨素居。听教授开讲坛,文化数第一。
子夜云雾雨,敞户不拾遗。有一条毛围巾,拣挂主人椅。
田园好景致,疑是陶翁居。油采花黄橙橙,片片可裁衣。

采茶行垄上,斜阳照亭西。赣省会日报社,记者采访期。
教授呼陈老,渊博岁古稀。新农村合作社,入股创佳意。
米酒山泉酿,自造腐乳靡。持家妇茶客栈,餐餐变样子。
采风食宿浴,价位太便宜。人民币一百元,单间很惬意。
夏日荷花池,对月比高寂。古婺源多情趣,热闹旅游区。
童读弟子规,儿歌脱口离。幼稚园开双语,可爱农家女。
品质因环保,毛尖韵味余。原生态高科技,全国探花居。
赞助种梅海,石榴赤欲滴。绘蓝图描愿景,爽朗续唐诗。
歌唱上晓曲,驴人不肯辞。千百年古樟树,依偎绿茶溪。
茶歌春色喊,一曲婺源迷。连老外都揽胜,险做上门婿。

茶歌---请茶歌

茶歌茶歌
请茶歌简介请茶歌是井冈山一带流传的民歌。《请茶歌》演唱:张也 请茶歌歌词同志哥请喝一杯茶呀请喝一杯茶井冈山的茶叶甜又香啊甜又香啊当年领袖毛委员啊带领红军井岗啊茶叶本是红军种风里生来雨里长茶树林中战歌响啊军民同心打豺狼罗喝了红色故乡茶同志哥革命传统你永不忘啊同志哥请喝一杯茶呀请喝一杯茶井冈山的茶叶甜又香啊甜又香啊前人开路后人走啊前人栽茶后人尝啊革命种子发新芽年年生来处处长井岗茶香飘四海啊棵棵茶树向太阳向太阳罗喝了红色故乡

唱《请茶歌》是广泛流传于赣闽边际客家人当中一种特殊的茶文化。1999年大学毕业,我被选拔到瑞金市最穷最边远的下坝乡政府锻炼。正当行走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提包携囊,累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的时候,一阵悠扬的山歌似从天际传来:“同志哥,请喝一杯茶哟,喝它一杯解那渴哟,喝它两杯精神足哟,喝它三杯哟,赶路胜过吕洞宾哟……”我抬眼一望,在进山必经的隘口上有座小小的茶亭,一名中年农妇担着一对桶,在远远地热情地向我招手。我落座后,发现那是山里土制的大叶子茶泡清泉水,又甘甜又解暑,便仰起头“咕咚咕咚”地喝了个饱。闲聊中,得知这位叫宋发娣的农妇义务为路人服务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她是接替婆婆这样做的,当年婆婆送公公当红军,就是在这半路茶亭上唱着《请茶歌》为小伙子们壮行的,可惜公公再也没有回来过。说着,她亮开嗓门又给我来了一段:“同志哥,请喝一杯茶哟,喝它一杯权当酒哟,精神抖擞当红军哟;喝它两杯胆气豪哟,杀得白匪哇哇叫哟;喝它三杯不忘乡哟,早日得胜把家返哟……”以后,我在央视电影频道《流金岁月》栏目和赣南采茶戏中还听到过几次《请茶歌》,虽然歌词进行了完善,场景也进行了美化,可是毕竟不是原汁原味,后来我也就再也没有体验到那种抑扬顿挫的韵味和甜美如诗的境界。

《请茶歌》作为穿越时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从乡村小调到励志民歌的一种升华,见证了当年母送子、妻送郎当红军恋恋难舍的出征场面,见证了老区人民为革命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不久前,瑞金市政府专门请作家到民间去收集整理,目前已编进采茶剧团的节目中,在瑞金沙洲坝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旧址现场表演。最让人感动的是,居住在附近的大妈大婶们会边唱着《请茶歌》边给您斟茶,体现了沙洲坝群众淳朴好客的民风和红都儿女一脉相承的情怀。很多老外在喝完茶后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享受了这么好的服务就是不要钱,甚至不要小费!他们只好无奈地耸耸肩,伸出大拇指赞道:“红井太伟大了,红都人民太伟大了!”

唱茶歌----宋祖英

茶歌茶歌

“绿水青山映彩霞,彩云深处有人家;家家户户小背篓,背上蓝天来采茶……”这首《古丈茶歌》飞出宋祖英的歌喉,传遍了全国,传向了海外。古丈的毛尖茶,也随着宋祖英的歌声,走出了湖南,走向了海外。

 歌中的“小背篓”,宋祖英难以忘怀。她的童年,就是在母亲的小背篓里度过的。她成长在盛产毛尖茶的苗寨,养成了喝茶的习惯,也愿意品评各种各样的茶。

有一次,她与敬一丹、成方圆、于文华等来到周庄,主人给她们沏上了碧螺春茶,还有当地的乡土茶点:咸苋菜、毛老姜、薰青豆、笋毛豆、茴香豆、醉枣、花生酥、青团子。对这些五颜六色的茶点,宋祖英不停地问这问那。

主人告诉她:“这是周庄的特色茶——阿婆茶。过去男人在外面做事,老人和妇女呆就在家里一起边喝茶,边聊天,不知不觉就把一下午时间打发了。如今这阿婆茶,不只是本庄的阿婆喝,已经走出了周庄,正在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来自苗寨茶乡的宋祖英,由此联想到她的故乡。古丈县有茶园4万亩,全县有70%的人口直接或间接从事茶叶生产和经营。但长期以来,优质的古丈茶叶却“养在深闺人未识”。

从周庄归来,正好家乡来人看望她,特意给她带来了古丈的毛尖茶。喝着清香的家乡茶,品味各地的茶文化,她心生一念:用自己的歌声把家乡的毛尖茶唱出去!

1994年春天,宋祖英自筹资金,请来中央电视台和湖南电视台的一班人马,来到古丈县,拍摄音乐电视《古丈茶歌》。一首《古丈茶歌》出了名,也把古丈毛尖茶唱出了名,越来越多的人与古丈结下了茶缘。

茶歌-----茶戏曲

茶歌茶歌
我国是茶文化的肇创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独立的剧种——“采茶戏”的国家。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采茶戏,是直接由采茶歌采茶舞脱胎发展起来的。如采茶戏变成戏曲,就要有曲牌,其最早的曲牌名,就叫“采茶歌”。
再如采茶戏的人物表演,又与民间的“采茶灯”极其相近,茶灯舞一般为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所以,最初的采茶戏,也叫“三小戏”,亦是二小旦一小生或一旦一生一丑参加演出的。另外,有些地方的采茶戏,如蕲春采茶戏,在演唱形式上,也多少保持了过去民间采茶歌、采茶舞的一些传统。其特点是一唱众和;即台上一名演员演唱,其他演员和乐师在演唱到每句句末时,和唱“啊嗬”、“咿哟”之类的帮腔。演唱、帮腔、锣鼓伴奏,使曲调更婉转,节奏更鲜明,风格独具,也更带泥土的芳香。因此,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会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没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采茶戏。所以,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内容。
其次,采茶戏的形成,不只脱颖于采茶歌和采茶舞,还和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十分相近,与之有交互影响的关系。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区的花灯戏类别的统称;以云南花灯戏的剧种为最多。其产生的时间,较采茶戏和花鼓戏稍迟,大多形成于清代末叶。花鼓戏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剧种为最多,其形成时间和采茶戏大致相差不多。这两种戏曲,也是起源于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因为采茶戏、花灯戏、花鼓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时间、风格等等都比较接近,所以在这三者之间,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营养的交叉关系。
茶对戏曲的影响,不仅直接产生了采茶戏这种戏曲,更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的,茶文化浸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戏剧也须臾不能离开茶叶。如明代我国剧本创作中有一个艺术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称临川派),即是因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将其临川的住处命名为“玉茗堂”而引起的。汤显祖的剧作,注重抒写人物情感,讲究辞藻,其所作《玉茗堂四梦》刊印后,对当时和后世的戏剧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这点上,茶使汤显祖在我国戏剧史上所起的作用,当不会限于流派的一个名字上。
又如过去不仅弹唱相声大鼓评话等等曲艺大多在茶馆演出,就是各种戏剧演出的剧场,又都兼营卖茶或最初也在茶馆。所以,在明、清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统称之为“茶园”或“茶楼”。因为这样,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馆支付的。换句话说,早期的戏院或剧场,其收入是以卖茶为主;只收茶钱,不卖戏票,演戏是为娱乐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务的。如上一个世纪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楼”、“广和茶楼”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园”、“天仙茶园”等等,就均是演出场所。这类茶园或茶楼,一般在一壁墙的中间建一台,台前平地称之为“池”,三面环以楼廊作观众席,设置茶桌、茶椅,供观众边品茗边观戏。现在的专业剧场,是辛亥革命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还特地名之为“新式剧潮或“戏园”、“戏馆”。这“园”字和“馆”字,就出自茶园和茶馆。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称:“戏曲是我国用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另外,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既然已成为社会生产、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戏剧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许多名戏、名剧,不但都有茶事的内容、场景,有的甚至全剧即以茶事为背景和题材。如我国传统剧目《西园记》的开场词中,即有“买到兰陵美酒,烹来阳羡新茶”,把观众一下引到特定的乡土风情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