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受汉语承载的文化精神

 胡宝勒德 2017-10-09

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汉语桥·2017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于近日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在享受紧张激烈、起伏跌宕而又妙趣横生的节目盛宴的同时,也引发笔者的一些深入思考。

据报道,此次汉语大会共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位选手报名参赛,报名人数、年龄跨度和覆盖地区,均创历史峰值。这些外国人为什么对汉语如此衷情和痴迷,以至于万里迢迢来到中国参加这样一次汉语的盛会呢?笔者以为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汉语言文字自身所具备的美感特质。美的东西,总是令人心驰神往,无法抗拒。可以说,美是人类永恒的、共同的追求。首先汉文字之美,表现在结构形式上,一字一块,整齐有序,方正美观。这一点与拼音文字比较来看,就更为明显。拼音文字是线性的,字的结构成分像线似的依次分布,向一个方向展开,呈一维的直线。而汉字的整体构形,则是呈二维的平面,一个字仿佛就是一个画面。一个汉字的内部,不论它有几个部件,也不管这几个部件之间怎样安排布局、调整比例,都必须合理、均衡而又巧妙地分布在方形的框架内。汉字这种整齐有序的结构原则,是中国古典诗歌、对联等艺术形式在结构上达到方正和谐、端庄美观的物质基础。

汉语的美,表现在它平仄相间、抑扬顿挫的音声节律上。作为汉语基础的汉字,在声音上的一个特点就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每一个音节内部又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中国古典诗词在音律上的美感,正是在充分、合理地利用汉字语音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类的诗句,不仅词句整齐,对仗工稳,而且在音律上,更是平仄有规律的分布在句子中间,故而依声读来,高低起伏,谐婉动听,让人不胜沉醉和流连。

当然,汉语言文字的美是多方面的,形式的悦目与声音的悦耳是最为直观、最能感发人心。外国人对汉语言文字的情有独钟,自有这其中的道理。然而,一种语言不管有多美,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作为基础,也必然是苍白和肤浅的。著名的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在其《中国人与中国文》一书中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可见,学习一个民族的语言,最为根本的,还是要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此次汉语大会中,外国人对汉语的热爱,在根底上来说,其实都源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渗透在汉语言文字中的中国文化精神的感知和认同。这也就是我对这个问题思考的第二方面,即汉语言文字背后所深蕴的中国文化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并能在世界舞台上展示独特魅力的根源。

那么,这种由汉语言文字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精神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和谐。可以说,“和谐”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所普遍承认的一种价值观念,更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特征。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深刻地认识到,像中国这样的一个民族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只有和谐,民族才能团结,国家才能统一。所以,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就曾语重心长地说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中庸》更是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今天看来,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是多么的可贵和智慧。

前面笔者所提到的汉语言文字在形式和声音上的美感,其实都是这种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在语言表达上的一种具体表现。它除了使汉字具有方正美观的外形、使汉语具有抑扬顿挫的音声之外,诸如汉语的各种表述结构都具有鲜明的和谐、对称的语言标记。此外,汉语中大量的词语也直接反映这种“和谐”的精神和价值观。比如在人际关系方面,中国人强调要“和睦”“和顺”;面临争端,我们希望彼此“和议”“和解”;甚至对大自然的天气,我们也喜欢“风和日丽”、“和风细雨”,因为只有这样,万物才能得到公平、自由地生长。

汉语言文字这种内在和谐的审美特性,是外国人在接触和学习的过程中,必然能感受到的一种文化精神的存在。这种来自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感召与价值迁移,对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可能很难说得明白,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有时甚至与他们固有的文化价值观或思维习惯产生一定的矛盾。然而,也正是在这种对比中,中华民族的这种独特的文化精神也才得以彰显。笔者相信,中华民族的这种德行仁善、崇尚和谐的精神,必然在未来的世界,绽放出璀璨夺目的智慧之光!(朱子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