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括到被黑?历史真不是给不愿细读的人看的,说被黑就是智障者才相信

 昵称47487841 2017-10-09

文/无风即风

胜利者书写历史,失败者发明历史

“牧野之后无华夏”的“创新观点”已经够让人震惊了,这几年又整出个“赵括之后无良将”的奇谈怪论,真是让人眼接不暇。港真,这种打着“再解读”、“解密”、“真相”等标新立异的历史观真是够了。

按评论里的观点,大有“天不生赵括,亘古皆长夜”的感觉,捧他者,最大一理由似乎是“他毙掉了20万秦军”,还言之凿凿地称白起在战后说:“我以五十万之众围赵括二十万军队,付出伤亡过半,此未有之事”云云。

这纯粹是历史谣言!史书无载!而且文言文写得相当蹩脚。

但是,还是有人说赵括毕竟抵挡了秦军半年时间也挺牛的。

我就问一句:赵括是何年何月跑来长平的?

发生于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 (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 ,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的“长平之战”是足够影响中国历史3000年历史的战役。

没有这场战争的巨大胜利,就可能没有大秦往后的气吞如虎且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它击败的对手是最有实力挫败秦军的赵军。

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便走向了强军兴国之路,在武力上,强赵丝毫不逊色以“二十级军功侯爵制”之“首级斩获KPI”为标准的铁血大秦。

秦赵之战实为决定中国统一之路的战略决战,也是关键之关键,双方参战兵力前后共达到100万,为有据可查的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也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之一。

主导胜利的人叫白起。

主导失败的人叫赵括。

从决战阶段讲起吧~

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军队攻打并占领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威慑韩国。次年初,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接应上党的百姓。

自此时起,赵军参战——主帅为廉颇。

而秦军的主帅是左庶长王龁。

第一阶段(4-5月):战役初期,两军互有攻防,其中秦军稍占便宜,但当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军攻占后,胜利的天平便朝秦军倾斜。

然而,随着老成持重的廉颇由与秦军对攻转为防守以后,秦军的希望便落空了——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以逸待劳,疲惫秦军。任凭秦军屡次挑战,赵兵都坚守不出去应战,秦军对此无可奈何。

虽然赵孝成王认为廉颇坚壁不出是胆怯的表现,几次派人责备,然而赵孝成王却还是务实地派人去与秦军议和。

第二阶段:秦军眼看即将师老兵疲无功而返,于是开始使诈,丞相范雎派人携带重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散布流言说:“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早已对廉颇不满的赵孝成王于是罢免了廉颇的主帅位置,并交予赵括。有意思的是,除了上卿蔺相如死谏赵孝成王反对替换廉颇以外,连赵括的老母亲也在列。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

对于赵母的此段话,今人一般解之为“赵母不想全家受牵连”。

此说是否公允?是否符合实情?

第三阶段:6月,括走马上任,率一部援军来到长平,廉颇退出,赵括遂更换部队将领,变军中制度,制订主动进攻秦军之策略。

时代的机遇来到了“武安君”的手上,秦昭襄王命白起为“上将军”,秘密接替王龁。

自视甚高的赵括急不可耐地领兵出击,白起佯败,括追,被武安君用3万人迂回抄了后路,又令5000精骑兵冲入括阵,将括军切成两半,并同时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被迫就地建造壁垒,转回廉颇的防御政策固守救援。

然而,可惜的是此时的赵括已离开了廉颇原有的地形。

第四阶段:就这样,一直耗到9月份,赵军无粮,发生“皆内阴相杀食”的惨剧,括遂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4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均告失败。

于是,赵括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

至此,长平之战结束,白起坑杀降卒40万人,天下为之失色!

我们来看看双方的参战兵力:

秦军动用总人数:65万;

赵军动用总人数:45万。

秦军以1.5:1的兵力围困赵军——史无前例的“多”!

而在地势利用方面,廉颇原来据守的地方是丹河的河谷北段,两边有韩王山与大粮山。

高山崇峻,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以,同属围困,可是前左庶长王龁却未能包抄赵军后路,也未能分兵击之,更遑论断赵军粮道。

毫无疑问,赵括接任后冒失主动出击河谷,离开两山的屏障护卫,无异于自寻死路!

主动送死,“人屠”武安君当然也不打算给赵军留活路,所以他没有“围三阙一”,而是以1.5:1的比例去围困赵军——此举简直就是“胆大包天”——围困战至少也得是对方的一倍以上,这是常识。

但是他就是做到了,竟然死死困住了赵括的45万人。

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在开阔的河谷南段,且在兵力丝毫不输于对方的前提下,45万大军竟然最终被人数“劣势”的一方死死围住,如此之神奇,赵括乃敢称“名将”乎???

更重要的是!——赵国的骑兵天下第一!

因靠近匈奴,是四战之地,所以赵国不仅是最早修筑长城的国家,更是最早建立骑兵部队的国家,“人人执弓弩”号“万匹”,这些骑兵主力除了部分在北方抗击匈奴的李牧手中之外,大多数肯定在赵括手里。然而,这并没有卵用,如此机动的队形在平原都能被围死,我都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赵括的排兵布阵的能力。

狭路相逢勇者胜——武安君的5000骑兵完胜赵国精锐骑兵。

毋庸多言,赵括的主动出击是加快长平之战之败的根本原因,也是加速导致赵国亡国的最大原因。

【后记:子虚乌有的秦军也为此伤亡惨重】

1、公平客观地说,白起仅以60万人围45万赵军,攻取数月,必然伤亡不少,

这是可以肯定。但是,这并不代表着秦军达到了“伤亡惨重”的地步,甚至是如网络传言般的“国内耗废”的地步。

事实上,根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长平之战结束后,武安君白起便马不停蹄地分秦军为三路:王龁一军攻占了赵国的皮牢(地名);司马梗一军北上夺取了太原(今山西中部地区)。

这两地,是实打实连接着攻下的。

请问,伤亡惨重的秦军怎么能做到如此轻松地扩大战果?

白起本人还亲帅大军准备攻打赵国首都邯郸,欲一举灭亡赵国呢。

武安君没有一点要停止攻赵的意思是事实。

只可惜,因听信范雎谗言,白起的继续进军计划被秦王叫停。这既导致了半年后秦军在“邯郸之战”中的失利;也成为了武安君后来被杀的根本原因,因为他赌气不再领兵征赵。

所以,赵括不可能灭得了秦军当时参战兵力60万人的一半,用脚趾头都想得到,一方面是困兽犹斗,另一方面是“劣势兵力”,且师老远征,要是被K掉了一半人,那早就溃败了。

2、《史记》没有明说40万人全部是赵军

太史公的原话是“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

既未交待双方伤亡情况,也未说明这40万人是军队。

其实,一点都不难猜测:

①赵括军中有原上党韩军;

②被坑杀的40万人中必定还有上党的民众。

要不然,双方鏖战三年,你45万,我60万,一直打到决战阶段才开始大量减员,此前莫非在玩过家家???

3、很明显,给秦军造成最大麻烦的必然是廉颇,而不是赵括

这一点就更简单了,假如廉颇没让秦国头疼,那秦昭襄王干嘛要火急火燎地擢升白起以接替王龁?(王龁本身也不是泛泛之辈)。

没有很大麻烦的话,秦国干嘛阴谋用尽去离间赵国君臣?

所以,在廉颇与王龁的战役阶段,秦军显然吃了不少亏。

说完了,有赵括什么事吗?

再问一次:请问他是何年何月来到长平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