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5毫米的传奇——漫谈旧时代的各种75毫米山野炮(上)

 老黄牛的书馆 2017-10-09

​​北洋军阀张宗昌作打油诗说“大炮开兮轰他……”不过很可能他的军队的炮并不大,二三百毫米的巨炮就别指望了,100毫米以上的火炮很可能他也没有,可能他只有那种没有橡胶轮胎炮轮子很大但是炮口很小的75毫米山野炮——西方列强是瞧不上的,但对中国的新旧军阀来说,这就算是大炮了!

而且即使是这个炮也是特别难得的,一个军建制也捞不着几门,调用它们需要军长的批准,师长团长是调动不了的(他们只能调动重机枪和迫击炮了)。据《李宗仁回忆录》记载,桂系第七军出师北伐时,两万多人只有大炮六门,其中“七生的五德国克虏伯厂制管退炮四门,七生的五日制架退炮两门” ,足见那时旧中国国力和军力的落后了。

这75毫米火炮何时来到中国的呢?大概是清朝末年的时候,甲午战争吃了败仗,清政府开始训练新式军队。辛丑条约吃了大亏,于是他们要维护自己统治继续训练新军,买进了大批外国新式武器!当然最为看重的是火炮了。

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野战炮兵装备有了重大发展,出现了管退式火炮。与以前的火炮(架退式)相比,它的射速更快,射程更远,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各国陆军的青睐。在甲午年和庚子年吃了大亏的清政府进口新式武器编练军队,自然不会放过这种武器。

据《兵器》201110期“纪念辛亥革命”专辑中《难以完成的换装——武昌起义前清朝新军炮兵建设》一文记载:

1906年,清政府练兵处制订了《陆军枪炮口径等项程式》,里面规定陆军装备的野炮口径为75毫米,身管为28倍径;山炮口径为75毫米,身管为15倍径!

这大概就是75毫米炮传入中国的开始了。那个时候汉语暂时还没有加农炮榴弹炮的说法……从性能上看,野炮就相当于加农炮,山炮就相当于轻型榴弹炮了。再表示口径的时候,这个时候汉语还没造出厘米、毫米等词儿来,只能音译英语,于是75毫米被叫做“七生的五”,很多像“回忆录”之类的材料里经常有这种说法,挺有意思的。

清政府引进这种武器后,首先优先装备给了北洋六镇新军。在武昌起义之后的战斗中,起义官兵缺少新式火炮,只有老式架退火炮,在和北洋军的战斗里吃了大亏。

清政府被推翻以后,北洋军阀腐朽3依靠75毫米炮作为主力,100毫米以上的也有,但那是战略武器,只有军阀头子总司令之类的人物才能调用它们!

与此同时,除了进口西方国家列强的军火大炮以外!国内的兵工厂也开始仿造75毫米火炮了,由于野炮结构复杂对钢铁要求高仿造困难制造得比较少,但山炮结构简单易于仿造制造挺多的。当时国内有四大兵工厂比较出名能造山炮:东北兵工厂和太原兵工厂都是以日式火炮为基础仿造75毫米山炮;而上海的江南制造总局兵工厂和湖北汉阳兵工厂都热衷于仿造德国克虏伯山炮……并且制造挺多的!

到了南京国民党政府时期,蒋介石一度聘请德国军事顾问,训练他的中央军……于是,在军事顾问的建议下,他买进了许多新式武器,火炮有:德国sFH18型150毫米重榴弹炮,但就那么二十来门,要调用它们得老蒋亲自批准;leFH18型105毫米榴弹炮,也是不过几十门,只有老蒋的嫡系中央军才有;博福斯75毫米山炮和leIG18型75毫米步兵炮(不知为什么,口径相同叫法不同)加在一块儿终于有二三百门了,按照顾问建议,这些东西可以装备到师了。不过那是老蒋嫡系中央军所谓的那些教导师、调整师、整理师的,而且也不是每个师都有(没有的还是用旧炮),国民党地方军阀(杂牌军)还是得自己想办法——有条件的或者进口或者自己有兵工厂自制,没条件的或者用旧货或者就没有了……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损失惨重,大批火炮被毁或者被日军缴获了。同时,有限的几个兵工厂或被破坏或在内迁大后方时损失巨大,失去了制造身管火炮的能力。于是国民党炮兵陷入了十分窘迫的境地……出现了一个战区的火炮还不如日军一个师团多的情况。虽然在相持阶段有苏联一批援助,但主要以飞机坦克装甲车辆为主,火炮和枪械不多。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无力援助了。国民党炮兵火炮越来越少,力量越来越弱。

这种情况直到抗战后期才有所改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参战了。作为盟国,按照“租借法案”,美国向国民党军队提供了大批武器装备。于是,老蒋用这些武器又重新编练了大批美式部队,当然了,还是以他的嫡系中央军为主了。就火炮而言,有最大的155毫米榴弹炮(好像是M1918式)但只有36门,也属于老蒋的“战略武器”;105毫米M2A1榴弹炮,美国援助了四五百门,在国民党军中属于军级的武器装备;75毫米M1A1型榴弹炮,美国叫榴弹炮,中国按传统还是称为“山炮”,这是很有传奇色彩的一种武器了,美国援助的多呀,七八百门,可以装备到师旅一级了。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集团又得到了大批美国援助的“剩余物资”,又接收了日本投降交出的大批武器,于是力量膨胀了起来,又发起了全面内战……解放战争开始了,75毫米炮又在战场上活跃起来了,当然大部分被我人民军队摧毁或缴获了,缴获的75毫米炮又在“解放全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全国解放后,75毫米炮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继续使用,立下了很多战功。

但这75毫米炮毕竟属于很落后的家伙,射程近威力小还是用马拉着,已经落伍了。于是,建国后五十年代中后期我国换装了(进口或兵工厂制造)苏联式样的火炮,口径大射程远一律用汽车牵引,75毫米炮终于成了历史了。

这些75毫米炮,进口货来自许多国家,国产的也是根据多国产品为原型的……说是万国牌并不为过,一般可以把它们分为以下几个系列(篇幅关系,就不一一详细介绍了):

一、欧系:包括英国维克斯式,法国施耐德式,德国克虏伯式,德国设计瑞典制造的博福斯式等。

二、日系:有六式四一式九四式山炮,三八式野炮,三一式速射炮等。

三、美系:就一种,M1A1型榴弹炮(我国还是按传统叫山炮),但是数量多啊!

四、国内生产的:东北兵工厂和太原兵工厂生产的一般是日式火炮仿造的;上海的江南制造局和汉阳兵工厂生产的基本都是仿德国克虏伯式山炮。

最后,再多说一句,因为是万国牌,这些炮虽然都是75毫米,但是弹药长短不一,是不通用的,这给后勤补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兵器知识》201409期有一篇《军用汉字拼写大慧》里面就提到了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这大概也是各种老式75毫米炮退役的原因之一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