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系氏族

 微风中的绿叶 2017-10-09

在人类原始群时期,即我国境内约170万年前至10万年前之间这段漫长的时间内,还没有产生姓氏的概念,考古学上称为旧石器时代。人们用打制粗糙的石器或棍棒做工具,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为了应对环境威胁,几十个人群居在一起,婚姻或者说性交是不分辈份的乱婚,所生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不过,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逐渐学会了使用天然火,在树上搭建木巢以躲避洪水虫兽,禁止了不同辈份的婚姻即实行“血缘群婚”,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地”、“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情况。

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姓”的概念出现了,即在约10万年前至6000-7000年前,属于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取得了很大进步,学会了人工取火,就是传说的“燧人氏钻木取火”。在约1万年前使用新石器即磨石抛光的石器,对自身和自身与自然界的认识逐渐摆脱蒙昧状态,产生了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即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与本氏族息息相关有血缘关系。婚姻实行族外群婚,即禁止同氏族男女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才可结婚;后来又发展为“对偶婚”,即互婚的男女各有一个主要配偶,这就需要对各个氏族加以区别,方式是给各氏族起个名字,也就是图腾,做为本氏族的标志。

新石器时代 石器

这个标志,最初可能用象形的符号表示,发明文字以后用文字记录,这就是姓。因为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所以,最初的姓都带一个女字旁,如姬、娰、嬴等等。毫无疑问,姓的作用是用来区别婚姻的,人人都应该有姓。传说伏羲“教民结网捕鱼”、“制嫁娶、定姓氏”,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情况。

《国语》

到了父系社会,中国历史一下子生动起来,炎黄部落阪泉之战,炎黄联盟与蚩尤部落涿鹿之战,尧、舜禅让,大禹治水,许由、巢父隐居不仕等故事是那么栩栩如生,令人感叹。这就是史书上的“五帝”时代,距今约5000-4000年间,也是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原始农业、制陶、纺织等手工业得到发展,男子代替了妇女在经济生活和氏族社会中的支配地位,世系和财产从父计,妻从夫居,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子女知其母也知其父。氏族人口繁衍裂变产生新氏族,两个以上的氏族形成部落,进而结为部落联盟,这些新的氏族或部落使用新的标志——氏。所以说氏是姓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国语·周语》说:“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各自为氏。”此时,由于私有制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氏族贵族,战争以及其他贡献的功臣受到封赏也产生新的氏。正如宋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序》所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史记》

按上文从有熊氏黄帝,到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陶唐氏帝尧、虞舜氏这1000多年中,即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新氏族的产生主要靠原氏族的裂变。《史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即说明这25子中只有14人能建立自己的氏族部落,得到氏号,其余11人没能力称氏,即成了“贱”者。

姓氏起源探询

需要说明的是,史书上对一些显然属于母系社会的氏族及其首领也称氏,如称有巢氏、盘古氏、燧人氏、葛天氏等,与这里所说的氏有本质的不同,属于后人的尊称,正如《韩非子·五蟗》所说:“民悦之……号之曰有巢氏……号之曰燧人氏。”到夏、商时期,中国正式进入了奴隶社会,领导人由公推、禅让变成了“父传子,家天下”,出现了分封制,只要是皇亲国戚或有功之人,谁都能得到封赏土地和奴隶成为贵族。到了周朝,分封制达到了极致。《左传·隐公八年》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只要帝王认为有德的人,都可以成为诸侯并赐姓、给土、命氏。不仅周王室“胙土命氏”,而且有些诸侯也能分封,直到战国时奴隶制宗法制趋于崩溃。

《左传》

我们平时提到的姓氏大多出自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氏。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中央集权制,氏和姓的作用只有在区别婚姻血统的时候才起到作用。秦灭亡后汉袭秦制,所以司马迁写《史记》时干脆把姓和氏合二为一,称“姓氏”并流传下来,而郡望渐成区别贵贱的标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