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灋”解字

 行者无疆8c3m05 2017-10-10

开元寺



在我的家乡泉州——昔日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第一大港”,在这个“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古城中,开元寺是面积最大的,也是最有特色的。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始建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据说当时的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初名“莲花道场,后唐玄宗以开元的年号为此寺命名,更名开元寺。因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多种文化融合,寺内建筑规模宏大,有许多茂密的古树。

大家认识

这个“灋”字吗?

    漫步于开元寺,寺庙清幽,风拂花香,精妙浮雕,东西双塔,桑莲法界,止步于牌匾前古树下,莫名想起来仓央嘉措:“见你 独坐在菩提树下 静默不语 前世 今生 来世 一袭袈裟 一缕梵唱 一世别殇 幽幽的 一切有了开始。 ”在这里,在“桑莲法界”下,对着“灋”陷入思绪。

 

灋=法,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十部上'廌'部说:'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所以具有法的意思,这是中国古代最早明文记载表示法律含义的字之一。

 
 

“廌zhì”即为獬豸(俗称独角兽),“廌法”二字合为一体”灋“,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同时,獬豸作为法律象征的地位就这样被认定下来。


 

    


泉州中级人民法院的独角兽大石雕,我见过“最大款”的獬豸!

由“灋fǎ”到“法”,“廌zhì ”字虽然已被隐去,然而它象征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没有消失。《后汉书.舆服志》说:“獬豸神羊,能别曲直。”在这里,廌为图腾动物,一角之圣兽,代表正直、正义、公正,或说是正义之神(性直恶曲),具有审判功能、职能,能为人分清是非曲直、对错,助狱为验。去,“人相违也”。去即对不公正行为的惩罚。一说判决把人驱逐出去,从原来的部落、氏族中驱逐出去,于水上凛去(古代之流刑),或交由神明判决,由神兽“触不直者去之。”

灋:

(1)法是一种判断是非曲直、惩治邪恶的(行为)规范,是正义的、公平的。

(2)法律是一种活动,是当人们相互间发生争执无法解决时,由廌公平裁判的一种审判活动;是当人们的行为不端、不公正时,由圣兽行使处罚的惩罚活动。

(3)法律的产生、实施离不开廌这一圣兽,它是社会权威力量的代名词,是社会强制力的代表,没有圣兽作为切实保障机制,法律没有神圣性,无法发挥出它的功能、威力。

 

(图为上海博物馆明代獬豸补服)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来。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



冠豸山



      除了泉州开元寺,福建还有一个与这只法律独角兽有关的地方——连城冠豸山(Guan Zhai Shan),这里的豸(zhai)其实就是獬豸(Xie Zhi)的意思。连城冠豸山,以其主峰形似古代獬豸冠而得名。

      说起来这里还有个小趣事:

      冠豸山的“豸”字在当地一直读作zhài,是古代传说中一种笃忠执著、公正诚信、明辨是非的神兽。在康熙大字典等老出版物中均有“豸”与“廌”通假,读(zhài和宅买切),注释为传说中的神兽(即獬豸)。但在2011年前所有大陆解放后出版的字词典中,“豸”只注音为“zhì”,注释为“没有脚的虫子”, 冠豸山一度被误读,甚至广播电视系统播音时也读作“zhì”,山名读音一度成为对外交往的一大障碍。2003年6月,连城县人民政府向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报送《关于请求加注地名“冠豸山”中“豸”字读音(zhài)的请示》;经过多方考证研究后,2006年民政部、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三部委联合批复福建省,将福建省冠豸山的山名读音定为“Guànzhài Shān”。

       “冠豸山”读音是唯一的国家三个部委会专门发文正音的地方名,是国家对地方地名进行确认的首创,这也突出了“豸”(zhài)的读音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使连城的地理文化得到了正确解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