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主观题 所谓主观题,是让考生自己答题,以表达对试题的理解,也称自由应答型试题。此类试题对于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独到的功能,但评分容易受到评卷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按此定义,在小学语文考试中,主观题的比重是比较大,但是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想要探讨的专指阅读理解类的主观题,它主要检测的是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推理和逻辑能力、概括和提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想象与创新能力,因此这类题型是在历次考试中,学生最容易失分,在答题时也比较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的。 二、常见类型 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综合考试卷中,阅读理解部分一般有两篇教材之外的文章,既有考查字词句基础知识的,也有考查理解感悟方面的。常见的主观题有以下几种。 1 理解品析类 (1)理解指定词语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及其表达效果。这些词语或是在阅读语段中能较充分表现出作者观点、情感、态度的词语,或是具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或是能够区分出程度、精确度高低、差异的词语,一般要求学生能理解它们的意思并能体会表达出的效果。 (2)确定词语所指代的内容。在记叙文中,有诸如“这、这些、那、那些、如此、此”等起到指代作用的词,让学生找出这些词语指代的内容也是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这需要能够关联上下文地阅读,即提取正确信息的能力。 (3)理解含义深刻(或主旨句)的句子。文本中常有表达了作者思想与感悟的语句能引发读者深思,有些就是文章的主旨,像这样的关键句往往也会让学生理解其内涵,考查学生是否能把句子的含义清晰地、完整地表达出来。 (4)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修辞手法的辨识对于中高年级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太难,但在理解修辞起到的作用时,总会有些疏漏,在阅读题型中出现频率比较多的修辞作用是比喻,学生往往不能把比喻的好处和句意联系起来加以体会,而一味地“贴标签”。 (5)体会人物描写的作用。在叙事散文、抒情散文中描写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考试题型中关于描写的作用理解当然也不少,在小学阶段主要考查到的是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的作用一般出现较少。人物描写中,又以外貌、神态、动作描写的作用居多。 2 概括提炼类 (1)内容的概括。概括能力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评价指标,因此在阅读练习中也经常出现,主要考查形式有段意的概括、文章内容的概括,或是文中所记叙的事件的概括,不论哪种形式,在评价标准上一般都要求明确、完整、简洁。 (2)主旨和中心的提炼。这种题型的问题表述一般比较含蓄,因此往往让学生陷入漫无边际之中。而且,很多时候,提炼主旨的要求会和其他题型要求整合在一起出现,比如让学生结合文章谈感受、评价作者的观点谈感受等,在答题时,仍少不了提炼主旨这一步。 3 评价感悟类 (1)谈读文后的感受(感悟)。近年来,这类题目在阅读理解中益发成为“主角”,也许有让学生发挥主观阅读经验的考虑在里面吧。然而在评价时,阅卷老师往往并不会对学生天马行空的感受“网开一面”,基本上还是要求基于文本的主旨来谈个人的感受,所以这种题目等于还是戴着镣铐的跳舞。 (2)评价文中的人物或作者的观点并谈感受(理由)。和谈读文后的感受这类题型差不多,这里的评价人物也好、评价观点也好,主要还是在考量学生是否理解了文本的主旨,因为能否准确提炼人物的品质、能否正确评说作者的观点,是以读懂作者写作意图为前提的。 4 想象表达类 在阅读理解题型中,也会出现一些让学生进行语言创造的题目,我们可以把这种题型统称为“想象表达类”。这种题型一般可以分为基于原文的补充写和脱离原文的仿照写,其中补充写又可以具体分为补写和续写。 (1)补写: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或语言。指的是将原文中没有展开的部分进行“补白”,较多的是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即怎么想的)或语言(即怎么说的)。 (2)续写:为文章写结尾。很多文章为了达到“言尽意未尽”的表达效果,往往留给读者一个空白或者说是想象的空间。而我们的出题老师却总喜欢让学生将这个留白填补掉。“后来会发生什么呢?”就成为了学生常要面对的问题。 (3)仿写 a.模仿结构。仿写中,让学生仿照文本中某一段落或复杂句的结构来写一段话是比较多出现的,尤以总分结构、并列结构的仿写偏多。 b.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仿写句子,也是仿写题的一种。 c.话题的举一反三。此处的“话题”含义比较宽泛,旨在解释题型的样式。如在叙事记人的文章中,让学生以文中涉及的那个话题,仿写自己生活中的相关经历或体验。在说明文的阅读练习中,让学生仿照文章的写法,说明另一种事物,应该也属于这一类。 下期预告 小学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类主观题的答题技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