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文也可再“疯狂”一些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曾言,这套语文试卷,守成有之,创新有之,厚重有之,深度有之,灵活有之。而这套试卷中,保持往年题型最突出,最守成的,无疑是古诗文默写了。
(1)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2) ,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3)杜甫的《望岳》中可以读出诗人傲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 ”。(4)生活中我们难免身处困境,陷入迷茫。此时可以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 , ”劝勉自己。这四道小题,前两道是给上下句题,后两道是理解性试题,只要学生在平时的古诗词的学习中,能够准确地背诵和书写,能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是完全可以答好的。并且,这四道题,和往年中考古诗文默写题相比,难度有所降低。
今年是吉林省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第一年,出题有个梯度性,这样出题也挺好。然,我觉得,在以后的古诗文默写中,长春市可以借鉴一下其它省市的中考古诗文默写形式,采用情境式默写形式。

这样的考查形式,既考查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掌握情况,也考查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更主要的,是考查了学生对古诗文的运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品味。
并且,这种情境式的默写,也可以把上下句默写和理解性默写融入其中,既能降低难度,也能提高难度,收放自如,形式新颖。长春考试,不妨借鉴一下。
要说2020年的中考语文试卷难,第一个难,是在文言文阅读上。
今年的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仍是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分项考查。
课内文言文,很出人意料地,选文选了《爱莲说》。见到中考试卷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呢?这样的选文,和整套试卷的思想性上也不一致啊!这和传统文化、家国情怀也不相融啊!你看《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和整套试卷多搭调,甚至,《鱼我所欲也》也行啊!《三峡》也行啊!真是费解!
后来一想,也在情理之中。文短,易理解,即使复习的时候不充分,也不至于答得惨不忍睹。是的,文章不难,可题却大大出人意料。看题——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不蔓不枝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B.本文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C.“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D.本文借事喻理,借爱莲之事,喻修身之理。
8.下面是文中画线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说明这种标点的合理性。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第六题,不难。两个加点字都是书下注释里的,属于白给分,但,复习得不充分,学生也可能丢分。毕竟,现在的学生习惯了背诵,不习惯把词放到语境中理解,文言词语,浩如烟海,背诵下来也非易事。
但我觉得,另外的一种形式会更好一些:出一个考查词语的选择题,难度不大,考查的词语也多,更能看出学生的文言词语的积累量。
为何不像平时的模拟测试一样,在词语考查上出选择题呢?可能和第七题有关。
第七题是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文言常识、文章主旨和写作手法的掌握情况。这道题,既考查了文章写什么,又考查了文章怎样写,考查点很多,题出得很好。
而以上的两道题型,在平时的测试中,学生是熟悉的,让学生措手不及的,是第八题。
这道题出的,够新颖!够精致!好极了!但,却让语文素养一般的学生,一头雾水,不知道怎么答。
这道题,把“陶后鲜有闻”的句号改成了分号,把“宜乎众矣”后的句号改成了叹号,然后,让学生谈改后的合理性。表面上是在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实际上,更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生只有对全文内容有了准确的理解,主旨有了清晰的把握才能答好这道题。
这道题,得全分的,应该是不多吧?
这道题,步子走得大了一些,但也挺好,整张试卷对学生是平等的,这样的试题,更能筛选出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突出的学生。
课外文言文的选文稍难了一些,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花费一些时间。但题尚可,并没有难为人。
这三道题,一考断句,二考翻译,三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中规中矩,毋须多言。
几年前,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中考,课内文言文,不考也罢!
但看到今年的题型,觉得,考一考,也未尝不可。这样的试题,摆脱了以往题型的陈旧和俗套,更能看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我也相信,随着经验的不断增加,长春中考文言文的考查,会更好!
我还想说的是,在长春的中考试卷中,可以尝试一下古诗词阅读的考查。毕竟,学生除了学习书本上的诗词外,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接触到大量的古诗词。而古诗词,是传统文化,古典文学里的明珠,熠熠闪光,魅力四射。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利处良多。
中考,可以在古诗文的考查上,再大胆一些,再“疯狂”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