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避免成为一名″熊孩子″家长?

 长沙7喜 2017-10-10

乐乐三岁时,我们有次去杭州玩。火车上,他竟然被邻座一个一岁半的小男孩拿着水壶敲哭好几回。家人一句话,让他″开窍″——″你比他大那么多,他打你不会还手啊!″

当小男孩再次敲过来时,他两下把小男孩打倒,这让他″顿悟″到解决冲突的有效方式:武力。

从那以后,他一发不可收拾:

想玩别的小朋友玩具怎么办?抢!

抢的时候不给怎么办?打!

被别的小朋友骂了、打了怎么办?更用力的还手!

打家人也成了家常便饭,甚至走在路上,看到有行人经过,他还忍不住的伸手打人一下。打人,看起来不仅不会让他自责,还让他获得心理满足感。

我开始变得束手无策,难道自己从此就荣升为″熊孩子″家长了吗?不甘心呐,至少作为一个学心理学出身的妈妈来说,这件事我必须要处理好。以下是我目前取得的一些小成就,分享与你。

孩子为什么会打人?

首先必须介绍下,孩子的年龄发展特点和孩子打人的特点。

年龄发展特点

孩子打人很普遍,70% 的一岁半孩子就会打人,到两岁半时就更严重了。所以,这一点你可以先放心了,随着年龄增长这个特点会改善。到上幼儿园时,孩子长大些了,打人开始越来越少,不过语言攻击又开始增加了。

小孩子打人主要是争夺空间和玩具,到幼儿园大班时,因为挫折和同伴拒绝,还开始学会报复(小心机呀)。

孩子打人特点

孩子打人分为反应性攻击与主动性攻击。

反应性攻击是指有的孩子打人的目的是防卫和报仇,这些孩子更容易对别人产生误解,容易把别人的无意看成挑衅。他们缺乏解决问题和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反应方式缺乏弹性,以打人的方式来回应外界的威胁。

主动性攻击的孩子打人有明确的目的,如得到别人的关注、占领别人的玩具,他们不会有负面的情绪,甚至会为达到目标而高兴。

知道孩子发展和打人特点后,我们再来看看哪些因素,让孩子爱打人。

孩子打人除了生理因素外,父母的教养方式、孩子应对策略和语言能力、环境的刺激也会有明显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首当其冲。

父母的严厉管教、对孩子的攻击,更容易使孩子产生反应性攻击。孩子没安全感,会异常敏感,轻微的威胁都会招致过激反应。他们也会将这种行为迁移到和小伙伴的相处中,当成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

另一种教养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产生更多的主动性攻击。父母的纵容会让孩子打人后无心理压力,孩子抢夺别人玩具,父母就算只是默许,也会无形中就鼓励孩子更爱打人。

孩子缺乏应对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也是爱打人的原因。孩子还不会解决问题和表达诉求时,只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回应来自外界的威胁。

环境因素。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父母、同伴如果喜欢打人或使用″暴力″,孩子也耳濡目染。此外,我们常见的路怒、插队现象,动画片、童书、游戏中暴力也让孩子受到影响。

如何让孩子变得不那么″熊″?

知道孩子打人的特点和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一目了然,处理孩子的打人问题了。建议妈妈从这三步走:1. 改变自己;2. 改变孩子;3. 改变环境。

我是具体如何做的呢?

1. 改变自己:不溺爱、不严厉

我们说过,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打人行为影响最大。所以,我们家里统一教养方式——不溺爱,也不严厉。

对乐乐的要求明确并且一致,尊重并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想法。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比如,我在开车送乐乐上学的路上,遇到好几次路怒的司机冲我大声嚷嚷,语言非常难听。有一次,我忍不住对一个特别愤怒的司机说:″堵车大家都不方便,你骂我解决不了问题,这样吧,我让你先走吧。″那个司机听完立马熄火了,说:″你车上有孩子,你先走吧。″这件事情对乐乐影响特别大,以后他遇到冲突,也会说:″生气也解决不了问题呀,你先玩这个吧。″

2. 改变孩子:学会共情,学习处理冲突

教会孩子尽可能的从善意的出发点来猜测小伙伴的行为。

幼儿园中班时,小朋友不小心碰他一下,乐乐都会反应过激,大喊一声:″你要干什么。″然后重重还手,好几次都大打出手。问他为什么,他会说:″他是故意的!我要报仇。″

仔细想想,他是从我们身上学习了错误的应对方式。乐乐经常无缘无故伸手打我们,这让我们非常恼怒,一下暴跳如雷,并且伸手打回去,希望让他体验到被打是多么疼,以后不要再打人。但是这样的处理方式非但没有解决问题,他还把它带到了和小朋友的相处中。

我们首先调整了被乐乐打了以后我们的反应,不再一惊一乍,而是使用更为有效的沟通方式:说出他的想法,告诉他行为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他还可以怎么做。比如,″我知道你这是想和我玩,但是这样我非常疼、非常难受,我希望你能换个方式和我玩,我们可以一起看书。″

和小伙伴玩耍也一样,比如把他的玩具弄坏了,我让他这样和小朋友说:″我知道你喜欢这个玩具,不小心弄坏了,我们一起把它修好吧。″

教会孩子处理冲突的技巧。

很多父母会让孩子自己解决冲突,其实这样效果并非最佳。我们可以给予孩子一定自由,但他们还缺乏必要的情绪控制和沟通协商的技巧,很多时候需要我们的协助。

我们除了给乐乐制定规则,如和小宝宝玩,只能看着,不能有身体接触;和同龄孩子玩,不用暴力方式还击,用语言方式沟通等外,还教给他融入同伴游戏的技巧和必要的语言表达。

本文作者: 李晶 (浙江大学心理系教育硕士,两个男宝妈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