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县委办公室工作好几年了,一直关注石头君这个公众号,的确都是干货,每篇文章都很受用,尤其是前几日《拔了一颗智齿,明白了几条道理》的文章,寓大于小,寓庄于谐,颇有点意思。 受其启发,我把上周二跟随县委张副书记到县信访局接访的见闻及感悟写下来,供同行们参考。 1. 干部要坐到群众中间,不能总坐在群众对面。 上周一下午快下班时,办公室陈主任对我说,“明天是县委张书记信访接待日,小王(平时主要联系张书记)生病了,你明天早上7点30分准时赶到信访局,为书记接访做好服务。” 周二一大早,当我提前5分钟赶到信访局时,只见张书记正和信访局的同志把接访室桌子往外搬,又把一些椅子搬进去,围成了一个半圆形。我不解的问,平时领导接访都是与信访人隔桌而坐的,今天怎么这样? 张书记笑笑说,“对来访的群众,我们坐到他们中间岂不是更好,为什么总要坐在他们对面呢?” 张书记这句话听似平常,但对我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是啊,连接访我们都不能做到与群众平起平坐,平时我们怎么能跟群众坐到一条板凳上、打成一片,做到心连心,拧成一股绳呢? 干部只有常进村头、常到地头、常坐炕头,才能真正跟群众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真实想法,也才能听到真话。 2. 对群众说声“请坐”、“好走”是干部的本分。 对每一波上访群众,不论人多人少,他们进门时张书记都微笑着起身相迎,热情招呼大伙坐下说,当他们离开时,张书记也总是起身相送,说声“大伙好走”,十分自然且和蔼,没有半点刻意做作之态,一下子就拉近了他与上访群众的距离。 坦诚地讲,干部平时对上级对领导比较尊重并成为一种习惯,但对尊重群众尊重基层尚没有形成自觉。 我们常说党群干群关系是“鱼水”关系,我们干部这条“鱼”,对赖以生存的群众这盆“水”,应该始终做到敬畏、敬重,这才是回归本位、体现本分啊! 3. 让群众把话说完天塌不下来。 接访中,一位70多岁的农村老汉为土地确权证上少写5分地的事,从土改说到吃“大锅饭”,又从联产到户大包干说到一轮二轮土地承包,前后重复好几遍。我几次想打断他,让他说简单点,张书记都用手势阻止了我,并让老人家慢慢说,莫着急。老汉讲了近一个小时才抹了抹嘴,说“就这些……”。 下午一点多,在接完访去机关食堂路上,张书记对我说,有一些群众来上访并没有太多太大的事,实际上是平时憋了一肚子气,想到这儿来撒撒气,让他们敞开把话说完了,他憋的气可能就消了,气顺了,就可能息诉罢访了。 愿意倾听、学会倾听、耐心倾听群众的酸甜苦辣,真心实意地让他们把话说完,这或许是我们干部走进群众心里的总开关。 4. 不要简单地说“搞不成”。 对群众上访反映的问题,有明确政策规定的,张书记当即打电话给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求他们抓紧调查核实依据政策限期解决回复;对一些政策不明确的问题,他批示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提出意见。 对一些政策明确规定不能解决的,他也不是简单地说“搞不成”、“不能搞”了事,而是耐心地讲政策、讲纪律,说清楚为什么不能办,办了有什么危害和后果,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的理解和认同。 “好话一句三冬暖”。工作和生活中如何跟群众打交道,说他们愿听愿信的话,比生硬地说“搞不成”、“不能搞”效果要好得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政策引导人,应该是我们干部的常规课。 小结一下: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也!办公室工作虽然琐碎,但如能做到每时、每天、每件事都能留意学、用心悟,理出个道道来,定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终成正果。 (补注:我们这位县委张副书记是在去年市县换届中从邻近一个县级市的常委、市委办主任提任来的) |
|
来自: qingse1976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