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玄牝中的生命奥秘(四.对搭鼎支炉练丹的感悟)

 kmcites 2017-10-10

最初,看到内经图、修真图、修真内外火候图,以及大小周天功的修练法,完全是一头雾水,被哪些比喻性的词语,里边的铅、汞,龙、虎,河车,牛、羊,玉女、黄婆、黄芽、添药、加火等弄得不知所错,更不用说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理出顺序,逐步练功了。特别是有关鼎、玄牝一窍和丹田的说法,始终未能彻底清晰,融汇贯通。

实际在《丹道今诠》中有过一些专门术语的解释和练功验证的记述,但由于缺乏体验,仅凭推理、理解,基本上仍是一知半解。真正理解和悟通这些术语和道理、原理还是在练功不断取得进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通过自身身体的体验、验证和感悟而获得的。包括后来对道、佛教理论的理解和感悟,如经书、咒语、各种手印、禅修境界的描述等均是由此而得。特别是对金钢经的认知和理解,是在《吕祖全书》中吕洞宾的详细解读和自己练功的感悟才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并由此对整个佛教坐禅修行的意义有了更明确的理解。当然,这些理解仅在于我自己的认知,并不代表对道、佛教理论的诠释。
“鼎炉”在很多练功材料中都被描述为是人的身体坐姿,如立身中正或气沉丹田,或被描述为中丹田和下丹田的连接体或空间等。这些描述,实际都不太完整和正确,而我最终的体悟和认知,就是内呼吸、停息以至虚无的平衡状态,我自命名为“气”态(鼎)、“炁”态(鼎)和“神”态(鼎),更明确的说就是下丹田、中丹田和上丹田,但这个丹田的理解不是腹、胸、头的区域,而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空间,即道书中涉及的另一个概念:玄牝一窍。所以,真正的玄牝一窍就是“鼎”,是身体的一种潜在的平衡状态,在意识上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状态。
这种状态分不同的层次,在练功体悟中大致可归为“气”的状态、“炁”的状态和“神”的状态,并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升。在低层次的平衡状态通过意念的作用如意引气走,到无意引气走的绕周天,而向高层次平衡状态过渡或化生,最高层次可达到无意无“炁”(“气”)的似乎是全“神”的状态。此即丹书中的乾坤颠倒,阳中含阴的全阳状态,也是回到先天的本源状态,似乎也是佛学中的涅槃状态。当然,进入涅槃状态还有更深层次的修为,即跳出三界后的修为,是菩萨、佛的修为。最有意思的是,每一个平衡状态都会在身体上得到验证,并呈现出特有的身体机能或特质。
更值得一提的是,练功中“气”、“炁”、“神”和“鼎”都是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过程,是意念活动的产物。所以,在道家理论中常常看到“药”、“丹”和“胎儿”的比喻。添“火”采“药”练“丹”,“火”就是意念,“药”就是“气”或“炁”,“丹”则是“灵动”或“如来”或“神”,实则都是一物,只是在不同平衡态下的感觉不同而已,并且随着练功的深入,这种意守的感觉越来越明显,也就是胎儿不断生长的过程,待到这种觉知如“气”或“炁”或“神”的感觉明显已成为一种自然时,即胎儿长成时,则表明已运化成为新的平衡状态——一种新的“鼎”的状态。
佛家大乘佛教虽不绕周天或意引,但仍然是通过念经或咒或意念放空而实现意守“如来”或“灵动”——就是人体在极度放松、入静状态下会出现的一种特殊感觉或特别舒服的觉知,只要能守住这种感觉,慢慢地这种感觉会越来越明显以致于全身会出现新的(平衡)状态(其过程后面会详细说明),所以,道家有“灵动”,子时一阳来,佛家有“觉知”或“如来”的说法。但,最终是要达到“元神”或“无”的状态。
更有意思的是,太极拳中的“内劲”也是这种灵动的从无到有,守住这种灵动,其“内劲”也会越来越强,而且动功与静功会相互促进。我在练拳,放松、入静,进入内呼吸后,其内呼吸配合《易筋经》动作开合,体内“气”的感觉越来越明显,力量(内劲)也明显感觉增加。后将内呼吸配合到太极拳走架的动作开合中,也产生了同样的效应,而且越来越明显,“内劲”不断增强的感觉令我非常激动和快乐。
这些不同层次的状态,按我的体悟,实际就是在这种平衡状态或稳定的能量层次下生命体系统达到最佳的自组织系统平衡状态或一种能量层次的状态。从生理学的角度,可能就是不断强化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并最后达到最稳定,最强大的自组织平衡状态。这在我身体上曾得到过验证,如由外呼吸转变为内呼吸,由内呼吸又转变为停息(据书上文字记述还可达到心脏停止跳动的状态);我原来便秘情况非常严重,很是痛苦,但通过练功最终全部改善了;还有就是免疫系统的增强,反应在身体上,不仅仅是以往的各种病证消失而且还不再生病了。由此,生命体原本潜在的一些功能在这种新的平衡状态下会表现出来,正如前面所述的免疫系统功能增强,信息接收能力增强,甚至发放外气治病救人等特异功能的出现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