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明:材料作文,要读懂材料、读破材料

 河南奇兵 2017-10-10

从‘独木不成林’到‘距离产生美’,从读懂现象本身到读破现象背后,短短的两行材料却内有乾坤。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戏剧除外。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但是树林中枝繁叶茂的大树,往往和其他树木保持一定的距离。

蔡明:材料作文,要读懂材料、读破材料

写作指导

■蔡明

同样是根据材料写作文,但因材料本身的性质不同,要求也是有差异的。这里主要从读题、审题、破题、立意、联想等角度稍作举例。

一、读懂自然现象本身

蔡明:材料作文,要读懂材料、读破材料

对于这一类以自然现象为主体的材料,首先要做的是研究现象本身,不是立即想到寓意、象征、影射之类。

独木—森林,这是量的变化导致的质的变化。在相当广阔的土地上生长的很多树木,连同这片土地上的动物和其他植物所构成的整体叫森林。森林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止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的作用。明白了森林的内涵与外延,对于文题的理解就不会简单地停留在只是为了排遣孤独,或局限于借助集体强大的力量成事这一意义。

林中大树—周围树木,这是森林中的个体与其他个体的关系。最有玩味余地的是“保持一定的距离”。大树枝繁叶茂,客观上看可能是条件和资源优先所致。从个体生长的角度看,应该是属于植物生长的防遮蔽现象,生态学上称之为“自疏”,这是一种植物种类内部的选择。没有足够的距离,就不会有足够的阳光、雨露、土壤,既不能保证自身的自然生长,也会影响整个森林的自然茂盛。

二、读破自然现象背后的隐喻

仔细研究材料,特别是自然现象、动植物现象、生活现象等,有助于我们更加理性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和分析现象,也保证我们由此引发的联想能够始终保持与材料之间的密切关联(或相似或相关或相近;即使相反,也是一种特别的相关)。

  1. 聚焦在森林与大树之关系上,一般情况下都会发现这是一个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更是一个关于集体中个体价值(成长、发展、作用)与集体价值(成长、发展、作用)的隐喻。

  2. 聚焦在森林之所以成为森林这一问题的思考上,森林里的树不可能一般高大、一样荣枯。森林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形成、发展的动态过程。森林中的个体,不能只是依附、享受森林这个群体带来的利好,也必须有所担当,竞争向上,引领森林的发展。于是,联想到集体之所以成为集体,首先是集体意识与集体行为;其次是热爱集体和享受集体;再次是成长自己与发展集体。

  3. 聚焦在森林中的大树这一点上,或许可以有两个反向的立意:个体独立,方有集体振兴。这点无须多言。同时我们也可以联想到,林中大树之大,保持距离是表象,背后是享有更多的水土、阳光等资源。从消极意义上说,林中一棵大树的出现,是建立在周边众多小树的“被欺”,甚至枯萎之上。这是竞争所致。当然,这样剖析论证是有一定风险的,必须紧扣材料,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导,且要置大树于森林之中。既然如此,与大树相关的“距离”二字,是为了避免因为太过紧密的伤害,是分寸把握得当,是“距离产生美”。距离就是度,度就是智慧。洁白易染,至刚易折,过近则怨。这就是生存的辩证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