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精品壶具赏析(上)

 胖子y4ae3p4e1u 2017-10-10

壶是以陶瓷、金属、紫砂或其他材质制成的一种有把有嘴的器皿,通常用来盛茶、酒、水等液体。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精品壶具赏析(上)

东晋 黑釉鸡首壶

此器制作端正,风格古朴,各部位比例协调,尤其是以鸡首装饰壶体,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在茶的最初利用阶段,没有专门的茶具,大都是和其他食器共用,经历了一段从日常饮用器具向饮茶专用器具发展过渡的时期,属于兼用阶段。此壶便属于一器多用的水器。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精品壶具赏析(上)

唐 越窑青釉横把壶

此越窑青釉横把壶系唐代的煮水器。唐代是中国古代制瓷业繁荣发展的时期,以浙江越窑烧造的青瓷和河北邢窑烧造的白瓷为主流,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其中,尤以越窑青瓷更为世人所推崇。至晚唐,越窑进入繁荣期,窑场增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当时的越窑瓷器不仅行销国内,还远销海外。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精品壶具赏析(上)

唐 越窑青釉水注

器身丰满,流较短,敦朴厚重,为典型的唐代器型。唐代煮茶的主要茶器为风炉和茶釜,水注作为辅助茶器系装水之用。到了晚唐五代时期,随着点茶法的出现,水注才成为重要的茶器大行其道。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精品壶具赏析(上)

五代 越窑青釉葫芦形壶

葫芦形器具源于中原文化,是对自然物的模仿。此件越窑青釉葫芦形壶上小下阔,既给人以稳定感又显得生动活泼,流与执弯曲有度,呼应着主体的线条变化,显得自然和谐。到了晚唐五代时期,饮茶方式由煮茶法渐渐过渡到点茶法,因此,初唐、中唐时期的短流水注渐渐演变成长流的执壶。到了宋代,点茶、斗茶成为主流饮茶方式后,执壶(汤提点)才成为重要的茶具。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精品壶具赏析(上)

宋 龙泉窑青釉瓜形壶

壶为灰白胎,釉色肥腴丰润,有开片现象。壶造型独特如瓜形,小短流,小环把。壶流及壶把与壶体的整体造型协调统一,幽静的釉面开片更增加了器物的沉稳清雅。北宋时期龙泉窑受越窑影响,到南宋时期基本确定自己的风格,创烧出薄胎厚釉、如脂似玉的精品瓷器。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精品壶具赏析(上)

宋 龙泉窑青釉暗刻花执壶

此件宋代执壶造型一改唐代的敦朴丰满形象,显得挺拔秀气,舒展端庄,配以宁静而雅致的青釉色调,是一件颇具审美价值的实用器皿。

执壶,宋代人通常称之为汤瓶,是点茶必不可少的茶具之一。南宋文学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近世瀹茶,鲜以鼎鍑,用瓶煮水。”这里所说的“瓶”就是指汤瓶(执壶)。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精品壶具赏析(上)

宋 青白釉狮钮瓜棱壶

此壶盖钮装饰小蹲狮一只,狮子作昂首状,瞪目张嘴,颈披鬣,张牙舞爪,憨态可掬。一般认为,此壶与温碗两件一套,为宋人温酒器物。也有观点认为,此壶乃宋代点茶所用的执壶。青白瓷是一种胎薄质坚,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闪青,具有天然青白玉效果的瓷器。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精品壶具赏析(上)

宋 黑釉执壶

壶全身施黑釉,釉色乌黑发亮,口沿及流口因流釉而隐约露出胎骨,与黑釉形成色差对比而愈显灵动。在宋代点茶方式的影响下,长流执壶(汤提点)成了重要的茶具。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精品壶具赏析(上)

宋 越窑青釉执壶

此壶喇叭口,丰肩,肩两侧分别堆塑花形系,中有一圆形小孔,可系绳,便于提携行走。此件器物保存完好,通体青釉,釉色青翠自然,底部支钉支烧,留有多处支钉痕。越窑青瓷以其胎质细腻、釉色晶莹青翠而著称于世。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有诗赞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说的便是越窑青瓷。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精品壶具赏析(上)

明 青花高士纹茶壶

此壶为景德镇民窑佳作。壶身胎质略疏松,青花发色较暗,壶腹青花绘一高士坐于山水之间,仅寥寥数笔即构勒出高士飘逸的形象,这与官窑的严谨形成了鲜明对比。

饮茶在明代又回到了自然简朴的方式,但茶具并未因此而停滞不前,相反,这更使明代的茶具得到充分的发展,品种更加多样化,功用更加明确,制作更加精细。

明代饮茶,开始直接用瓷壶或紫砂壶泡茶叶,并逐渐成为时尚。壶的使用弥补了用盏泡茶易凉、落尘等不足。明代的茶壶基本上流与把手的下端设在壶腹的中部,结构合理,更易于倾倒茶水,并且能减少茶壶的倾斜度。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精品壶具赏析(上)

明崇祯 “用卿”款紫砂壶

壶泥色紫褐,整体造型规整敦厚,尽得隽逸之美。壶嘴部分弯曲有致,壶盖为典型的明式如意纹图案。盖钮则为颇具匠心的透雕镂空金钱球,既美观又实用。壶身刻有“瓦瓶新汲龙泉水,纱帽笼头可自煎”的诗句。落款为草书:“丁丑年,用卿”。因落款的陈用卿系明代天启至崇祯年间人,故此壶的制作年代为明崇祯十年,即公元1637年。

陈用卿为明代末期的紫砂壶大家。据《阳羡名陶系》称其书刻为“落墨拙而用刀工”。另据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在其《陶庵梦忆》中称“宜兴罐,以供春为上,时大彬次之,陈用卿又次之”。可见此壶作者当年与时大彬齐名而稍逊一筹,不失为一代制壶大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