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成为舞林高手——Salsa背后的科学原理

 brendawu113 2017-10-10

2014年7月-2015年4月我在广州 Salsa4Passion 零舞蹈基础开始学习On1风格Salsa。2015年5月开始在上海飞迅学习On2风格Salsa。这一年半时间内还参加了不少大师的workshop以及两地不同老师的其他课程,包括公开课等,上过接近20个老师的课。前述两家学校让我获益良多,但本文主要谈的是我在课堂外的思考和心得。“如何成为舞林高手”这个话题很大,加上我只学了1年半,可以说“还只是个宝宝”,但仍希望这篇文章能抛砖引玉。



Salsa缘何让人快乐

几个星期前在某舞会上,和我正在跳Salsa的女生提了个很简单的问题,大概是我在哪里学或是学了多久,但精神完全集中在音乐与动作中的我竟然无法回答,过了约3个八拍才有“精力”告诉她。转念一想,这不就是“Flow”吗?


“Flow”,几年前在一个Ted Talk里得知,内陆翻译为“心流”,港台翻译为“神驰”。“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泰斗Mihaly Csikszentmihalyi教授以超过30年的研究,总结创造了这个概念。若你进入了Flow状态,你的注意力将被手头上在做的事情完全吸干,临时性的外界信息将无法影响你(除非被强行打断)。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忘我的状态。


It is a state of concentration or complete absorption that nothing else seems to matter, characterized by a feeling of engagement, fulfillment, and skill—and during which temporal concerns (time, food, ego-self, etc.) are typically ignored.




(视频稍长,以下有小结)


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会有心流/神驰状态呢?Csikszentmihalyi在过去几十年里采访了8000多位各式各样的人,有艺术家、运动员、商业领袖、牧羊人、和尚、攀岩爱好者···问他们所做的最有意义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这些在各自领域达到极高水平的专家或者乐于享受自己事业的普通人都描述了自己在工作/创作时的状态,竟然有相当多的一致性。有一位优秀的音乐人描述到,在作曲时,感到双手不是自己的,也完全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音乐自然而然就流动起来,创作出来了。


有点夸张是不?Csikszentmihalyi认为可以这么理解:人脑每秒只能分析处理110比特的信息,而每个人每秒讲话的信息量约是60比特,因此当两人同时和你讲话时,你是无法理解的,因为大脑处理不过来。同理,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精神高度集中,大脑根本没有多余的运算能力分配给其他感官,那么感受不到双手的存在也是合理的。这种状态在精通某一领域的专家里经常出现(但精通并非必要条件):一位奥运花样溜冰选手描述到,一切如此畅顺、美妙,根本不想让它停下来,就像你完全不需要去想,一切都在自动进行,你听到了音乐,但你没注意到你在听,因为你和音乐融为一体,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Csikszentmihalyi进而总结了心流的7个特征:

  1. 沉浸在所做的事情里,集中精力,全神贯注。

  2. 忘形感(a sense of ecstasy):犹如置身于现实之外。

  3. 内心无比清晰:清楚需要做什么,清楚目前做得怎么样。

  4. 知道这件事是可以做成的,因为拥有的技能是胜任的。

  5. 平和感(a sense of serenity):不担心自己,自我意识发展到无边无际。

  6. 感受不到时间(Timelessness)实际上一个小时过去了,但感觉好像只过了一分钟。

  7. 自洽动力(Intrinsic motivation):能实现心流的事,本身已是一种奖励。


还有另一个关于“积极心理学”的(Positive Psychology)TED Talk, 根据稀缺性定义了3种不同的幸福(Happiness),日常生活遇到的快乐(Pleasure)是第一种,Flow少见点是其中的第二种。是的,根据积极心理学,Flow是一种幸福。这里不作展开,可点阅读原文作为延伸阅读(尤其推荐视频中的第三种幸福)。


Csikszentmihalyi在他的著作里提及,并不需要完全满足7个特征才能产生心流。回到跳Salsa的话题上,即便没有到精通这个舞蹈的程度,但这并不妨碍舞者能够达到心流状态。在了解Salsa基本规则,熟悉少量动作套路的前提下,与舞伴和音乐融为一体,就离心流不远了。跳舞为何让人快乐,积极心理学早已解答。



如何成为舞林高手

舞蹈的学习进步方法有很多路径,但应结合上课、课后练习、舞会来巩固,相辅相成。我的多位老师也一直如此强调。舞会是心流产生之地,那么上课和练习应该怎样?就个人而言,我不追求花样套路,但希望能够一直进步。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我想象中的较理想的舞蹈学习应该是怎样的(还是个人主观的意见,仅供各位参考)。我的结论是,学与练两者其实有共同的规律。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出版于2006年,是研究“怎样炼成天才”的一本里程碑式的刊物,直接影响了日后的畅销书《异类》,后者提出的“1万小时定律”目前已在社交媒体中得到科普,无人不知。简单来说,科学家已通过多年大量考察各个领域的最优秀的训练方法,总结了所谓“天才”的共性,无非“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刻意练习理论认为,所有人都能成为专家,其中有两个尤为重要的原则:“即时反馈”、“只在学习区训练”。


以下例子引用自“同人于野”2010年7月的博客文章《怎样练习一万小时》,链接

http://www./519


John Wooden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他曾经率领 UCLA 队在12年内10次获得NCAA 冠军。为了获得Wooden 的执教秘诀,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全程观察他的训练课,甚至记录下了他给球员的每一条指令。结果统计表明,在记录的2326条指令之中, 6.9%是表扬,6.6%是表示不满,而有75% 是纯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他最常见的办法是三段论: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

与外行想象的不同,最好的教练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讲课,说话从不超过20秒。他们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所有训练都事先进行无比详细的计划,甚至包括教运动员怎么系鞋带。他们仿佛有一种诡异的知道学员在想什么的能力,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能指出学生在技术上最需要什么。他们是绝对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度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掌握动作的道理是相通的。舞蹈的教学同样需要老师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动作的深刻理解。这样,老师对学生哪个动作出错或做得不够标准,就可以了然于胸,也能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其调整。以Salsa男步为例,每一拍如何引带(手部动作)、头部肩部背部胯部的律动和方向、与女生的相对位置、脚步怎么踏······这些如果能明确告知学生会相当有帮助。可能的话,最好还能解释这样做的原因,比如为什么这一拍两人需要离得远,那一拍则相反。最重要的是,学生错了老师即时能够指出,而且能把对错误的描述精确到具体的身体部位——像那位传奇大学教练的三段论:正确-错误-正确。这也要求老师自身拥有极高的知识信息量。

当然我描述的只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状态。这种状态通常是和优秀教师一对一的私教课程上更容易达到,但这并不妨碍教常规课时优秀老师能达到这种即时反馈的效果。


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讲的是如何满足“即时反馈”这个原则。但还有另一个原则不可忽略,那就是“只在学习区训练”。心理学家把人的技能分三个层次的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你已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这个区域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假如在你面对的问题里,你已知道90%的所需技能,只有10%是新的需要学习的,这时的学习效率就是最高的。

以教一套Salsa动作为例,老师应尽量让学生“在学习区训练”。怎么做到这点呢?其实不难,分层次教,前提是这节课学生的水平差异不会过大。一个八拍可能有3-5个知识点,那么先讲一部分的点,让学生做好,再讲其他知识点,循序渐进,大部分人都明白了再讲下个八拍,就满足了这个原则,学生不会感觉太难,也能一步一步跟下去。此时再辅以“即时反馈”,则事半功倍。


“刻意练习”理论认为,获得即时反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因为老师不可能时刻在你身边。如果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应用于跳舞将会非常有帮助。个人经验是喜欢拍视频,反复看自己的动作并纠正,对自己效果相当不错。观察自己惨不忍睹的视频,然后不断进步。平时练习时有条件的话尽可能在镜子前练),每次练习都安排好具体的小目标,善于发现自己的错误,不断寻求改进。这样就结合好了两个高效学习的原则。至此,学与练不再分家,也是通向舞林高手的其中一条路径。个人感觉零基础的学生完全自学是很困难的,效率也不高;而找到优秀的老师后,刻意练习能让你事半功倍。


Reno

2015.12.29




后记

2015年3月到上海出差时我去过不少Salsa舞会,只觉得水平实在高,站在一旁观察高手,曾试过一站是快1小时——因为不敢请女生跳啊!现在水平仍然很烂,毕竟1年半的Salsa学习时间对舞蹈零基础的人实在不算什么,但按照某鹅姓小伙伴的说法,是'从硬邦邦寡言少语,到下舞池从不害怕也没有差评'。没有差评不敢说,不再害怕倒是真的。最后,文章中老师该怎么教的部分,纯粹是我结合“刻意练习”理论的主观见解,若有不同意见那是再正常不过的,有得罪的话还请海涵。不同老师有不同风格,希望大家多多分享经验,帮助新人快速成长。欢迎各位留言,若反馈理想或许这可以成为一个不定期更新的系列写作项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