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医告诉你,吃什么最健康!原来你一直都吃错了!

 为什么73 2017-10-10


内容导读  


张从正“饮食五五诀”


五谷养之,五果助之,


五肉益之,五菜充之,


五脏所宜,毋使偏之。


一、注释


○五谷:五种谷物。哪五种?古代说法很多,相对认同的是指稻、黍、稷、麦、菽。这里是泛指各种谷物。养:滋养。这里含主养的意思。五果:泛指各种水果。助:辅助。


○五肉:泛指各种肉类。益:裨益;协益。


○五菜:泛指各种蔬菜。充:补充。


○五脏:代指五脏六腑。毋:不要。



二、译文


用各种谷物主养,用各种水果助长,


用各种肉类协益,用各种蔬菜充偿,


须五脏六腑所宜,不要使饮食偏向。


三、养生旨要


这首口诀强调说明人体营养的三大法则:一是主辅调配得当。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以谷物为主食,以水果、肉类、蔬菜等为副食。二是营养综合均衡。人体需要各种营养的滋补,各种粗细食物都要吃点,不可有偏食嗜好的恶习。三是脏腑享用适宜。人的早饭、晚餐,粗与细、多与少,酸、甜、咸、辣,一切饮食,种种口味,都必须遵循五脏六腑“所宜”的法则。


如果违背这三个科学的人体生理学、营养学法则,讲究口味,追求享受,而不顾及身体状况和脏腑所宜,而去大饮大食、大进大补,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食”得其“失”,伤身害体,延年无望。


一切饮食,种种口味,都必须遵循五脏六腑“所宜”的法则


其实,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关于“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养身、补精、益气的明确论述,而后历代皆有类说,张从正的“饮食五五诀”是中华几千年的饮食方针的浓缩。


关于“五脏所宜”,即五脏的功能、特性和各所喜好的气味,自《素问》始,古代医师、养生家都有详论细述,或认为酸味先入肝,辛味先入肺,苦味先入心,咸味先入肾,甘味先入脾。而五味不可多食,偏食过多,就可以使人得病,或者使已有的病情加重,所以说五味各有所禁忌。认为辛属阳,气也属阳,因为同气相求,所以辛走气,辛又主发散,气弱的人吃辛,气就更加虚耗了,所以气病要禁辛;《灵枢·五味》中说:“血与咸相得则凝。”所以咸味入血分,血凝滞而不畅,所以多食咸更容易加重血液的凝滞;苦属阴,骨也属阴,气同则入,所以苦走骨,骨得苦则阴更甚,表现为骨重而行动不利,所以骨病不宜多食苦;甘味入脾而走肉,多食甘,则脾气壅滞,不能运化水湿,所以肌肉湿肿的病人不能多吃甘味;酸入肝而走筋,酸主收缩,筋病不能多吃酸味。




弘道揚善 濟世利人

·福生無量天尊·
 

論道訂閱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