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尼尔:原来这就是成长

 毛胡庄人 2017-10-10

54岁的尼尔
尼尔3岁时与母亲合影
尼尔与女儿佐伊
夏山学校的校舍(1924—1927)
尼尔参加学生的婚礼
尼尔,1964年 图片由尼尔基金会授权使用

    《尼尔!尼尔!橘子皮!》(A.S.尼尔 著 沈湘秦 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夏山学校创办人A.S.尼尔在他90岁时写的个人传记。这本书曾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是一本广受世界各地教师和家长欢迎的教育经典著作。一看书的名字就非常吸引我,据说这是源自夏山学校的孩子们对于尼尔的俏皮话。创建于百年前的夏山学校,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那是我心中的一座高山。我一直特别想了解是什么原因让这所小小的学校成为世界名校?而这所学校的创办者——尼尔又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能够成就夏山?

    接连几天,我的注意力都被这本书所吸引:通读之后,又忍不住重新细细品读。因为读着读着我发现,尼尔的自传简直可以当作一个关于成长的典型案例来研究。这本书描写的内容太真实了!有关尼尔成长的关键事件都一一呈现:比如幼儿时的性探索,14岁开始谋生的经历:从学做秘书到做学徒;从考公务员到去父亲的学校做实习教员;从在薪金只有50镑的学校任教,到在薪金60镑、100镑的学校任教……曲曲折折,各种有趣的经历都尽述其中。我感叹尼尔惊人的记忆力!

    这本书涉及的内容不仅真实,而且非常丰富。它不仅描述了尼尔的苏格兰乡村童年、早期校园生活、并不成功的职业初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旅生涯、夏山学校的由来、婚姻与家庭生活;更描述他关于生命的自我探索:兴趣的发现、交友的需求、自我同一的危机、社会角色的扮演、亲子关系的改善、生命意义的探寻、死亡的遐思、职业理想的憧憬、政治立场、宗教信仰、等等。尼尔为我们展现了关于成长的真实人生画卷。

    在尼尔的自述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恐惧”和“探索”。作为一名质性研究者,我开始以这两个词为关键概念,重新阅读尼尔的经历。渐渐地,我似乎发现了关于尼尔成长的秘密以及他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的源头。

    尼尔一生关键事件的心理主线

    这书本如此与众不同和引人入胜,也许要归结于尼尔对于心理学的兴趣。上个世纪初是心理学在西方蓬勃发展的时代,尼尔多次提到他与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莱恩和赖希的交往与深厚友情,心理学对于他个人教育实践的影响。他自己也长期接受精神分析,这使得尼尔的自传不仅仅是一本语言生动幽默的文学化的个人叙事,更是一部有着心理学视角的自我剖析。

    幼儿时期,尼尔坦承自己就是一个胆小鬼。他害怕外祖母讲的地狱故事,害怕天黑,害怕马,害怕水,害怕暴风雨来临。他恐惧失去母亲,害怕被继母收养;害怕母亲让他穿着硬硬的鞋子去参加乡村聚会,害怕父亲那张冷冰冰的脸……总之,在幼儿时期,尼尔充满了对外部世界的恐惧和对父母的惧怕,但同时他也充满了好奇。他不断地玩寻宝游戏,喜欢看乡间的婚丧嫁娶,喜欢与伙伴外出野餐,喜欢恶作剧;他开始有了害羞的意识,有了性罪恶感。

    少年时期,尼尔有了更多冒险的冲动。他曾对自行车的发明着迷。他幻想着脱贫致富,尝试着通过广告赚钱。他开始课外阅读,探索自己的运动能力。他开始崇拜偶像,有了对未来不断憧憬——他想当兵,想做神职人员,想做钢琴家。他开始接触音乐,开始有了不同职业的体验。他的内心也更加丰富:开始有了对死亡的思考,告别儿童时代复杂的情绪体验;有了单相思、乡愁的滋味、自己的野心与现实冲突的矛盾,有了交友的渴望……

    青年早期,尼尔第一次做乡村教师。在这里,他仍然害怕。他恐惧来学校的督学,害怕老校长,害怕工作迟到,害怕监考,害怕看到体罚。但他自己也被迫对学生进行过体罚……

    这一时期,尼尔还尝试过当兵,探索了自己的文学爱好,确定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其中,他最重要的自我探索就是要成为一名绅士。他开始学习喝酒、跳舞,开始进入社交场所,开始去观看话剧和歌剧。他开始有了初恋的尝试,体会到阶层差距,有了自我性格的觉察。他开始面临人生的选择——选择自己的专业与未来。

    读大学期间,他尝试探索自己的特长领域,并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社交空间,树立了自己的金钱观。但他也开始对社会失望,他害怕孤独,恐惧死亡;害怕贫穷,渴望成功。

    初入社会,“一战”爆发。战争的灾难,可怕的军旅生涯给了尼尔更多关于人生、人性的体验与思考。军队等级制度与防范体系继续带给他压迫与恐惧。战争结束后,尼尔在著名的金·艾尔弗雷德学校任职。在此过程中,他感受到这个学府的宽松以及另外一种压迫——校长像完美的神一样对这所学校的主宰。整个学校缺少生气,师生都生活在象牙塔里。于是,他开始尝试自我管理,开始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开始建立自己的夏山学校。

    由此可见,“恐惧”“探索”与尼尔的成长如影随形,伴随着尼尔的一生。当然,伴随期间的,还有他的亲人、伙伴。在尼尔成长的路上,作为教师的父亲对他的影响至深。此外,还有他的哥哥、妹妹以及同学对他的影响。一路走来,尼尔一直在叙说他与他们之间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当中,尼尔完成了对父母的态度与认识的变化——从童年时期对父母的恐惧到青少年时期对父母的挑剔,以及试图摆脱父母的束缚,到青年时期开始对父母,尤其是对父亲有了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开始主动地改善父子母子关系,进而对父亲的影响有了更多的认可。这时,你会发现,尼尔的确长大了。

    了解了尼尔的成长,也就理解了尼尔的办学主张。在尼尔看来,“好的个性形成源自内在的自由”;“重要的事情都是不可教的,品格最重要”;“教育的重心在情绪而不是智力”;“真正的教育,蕴含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之中,而不是教了什么”;“生活比课程博学重要”;“服从隐藏着恐惧”“正是压制的体制在源源不断地产生街头流离失所的穷人、世人的无情和功利型社会”。他将自由和爱作为教育的最高信念:“一所学校如能够消除对教师的恐惧,才能由此消除对生活的恐惧。”正是在这样的这些理念之下,夏山成为一所自由的学校。这里没有成人世界的约束与压迫,有的只是宽松与引导。它旨在打破孩子对于权威的恐惧,以确保他们未来生活能诚实面对自己,具有不随波逐流的勇气。

    在夏山学校,孩子们有权利自己决定怎样运用时间,决定自己要不要进课堂上课。不过,自由并不意味着没有限制,没有对别人自由权利的尊重。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规则都需要依据民主的程序,以定期会议的方式进行协商、讨论,最后经过投票的方式确定。由此,他们完成了从自由、自主到民主、遵守公共契约的社会性建构过程。

    重新认识成长和教育的真谛

    尼尔的生命经验以及夏山学校的实践让我不禁思考:到底什么是成长?成长最需要的是什么?基于此,教育应该做些什么?

    尼尔反复描述的恐惧以及探索让我想到,当一个幼小的生命从母体来到这个大千世界时,他是多么地弱小!多么地恐惧!他要面临多少挑战!为了适应这个世界,他不仅要了解和感知这强大的、神秘的外部世界,同时,还要探索丰富的、不确定的自我世界。不仅探索,而且还要反抗——反抗“为了成长”之名而建立起的种种“呵护”“规矩”与“训导”;反抗因为自身成长而感受到的束缚与压迫。从早期对父母的依恋,对教师的顺从,到青春期对父母、对教师的叛逆与挣脱,再到走上社会后的碰壁与顺应,在跌跌撞撞、寻寻觅觅中,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开始自己的社会角色扮演。

    原来这就是“成长”!成长就是自我在与外界不断地互动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世界,建立自我、超越阻碍,成为社会性存在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恐惧是成长最大的敌人。当生命被恐惧所控制,也就失去了探索的动能。为此,从生命的角度,成长最需要的是心理安全。在自由宽松安全的环境下,生命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索。因此,作为一种外力或者是一种服务,学校教育所能做的就是给学生的成长创设更多宽松的环境与空间,让他在自由的环境中,内心安全地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探索,为其多彩的人生开启多样的可能性。在探索的过程中,作为教育者不是充当高高在上的神去教导、训诫,而是要充当平等的大伙伴,伴随着、牵引着、相扶着,一起往前走,帮助他克服恐惧,引导他学会接纳,学会选择,学会顺应,学会解决自我同一的矛盾,学会在自我与社会之间找到平衡点,由此逐渐从表面的行为的自由走向深层的精神自由——“随心所欲不逾矩”。

    读过这本书以后,我突然有了一种悲凉,我仿佛看到了很多很多双渴望的眼睛在看着我们,看着我们这些被称为“教师”的成年人。我不仅看到了敬仰,更看到渴望——渴望知识、渴望自由、渴望理解,渴望我们的转身与回眸,渴望我们放下身段,蹲下身去,去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走进他们的世界……

    然而,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教师何尝没有恐惧!担心成绩,害怕失败,恐惧安全,害怕失序……一个心灵不自由的教师又怎么能够带给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呢?由此,我越发觉得尼尔创办夏山学校的可贵。因为,他自己践行的一生就是要面对恐惧,探索自我,实现对自我的觉知与转变。

    作为成人与儿童这一对矛盾体的主导者,尼尔主动走下神坛,放下内心对于失去操控的恐惧,勇敢地、诚实地面对自己,把自己变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变成了与学生平等相待的伙伴。他允许暂时的混乱与不齐,允许犯错与自我纠偏;在顺应每一个学生的天性中,去了解他,理解他,引导他,开启他,从而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最好的外部环境。这就是夏山学校,这就尼尔教育的秘密。

    今天,当我深入地走进尼尔,解读夏山学校的时候,我不得不对尼尔由衷起敬。因为,尼尔以自身的生命体验捕捉到了教育的真谛,又以极大的勇气践行了自己的理念,为无数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树立一种理想的教育典范——有效地顺应儿童成长的天性和规律,为其自身自主的成长提供空间和条件,同时又不放任,而是在一种安全、宽松的环境中,教育者以平等的身份、民主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帮助其完成社会化的自我建构。

    这就是我对尼尔的解读。尼尔是一个丰富之人,他的自传中还有很多具有独特见解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去探索。美国作家亨利·米勒称:“我不知道西方国家还有什么教育家可以与A. S.尼尔相提并论,在我看来,他可谓孤绝。夏山像是穿透黑暗世界的一线希望。”我也期待有更多的同仁去走进尼尔,了解夏山,并且鼓起勇气去践行教育的真谛。(作者杨朝晖,系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