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褒乎?贬乎?》

 野之老 2017-10-10
都知道,《颜氏家训》是一部著名的家教书,同时也是我国家训书类的鼻祖之作。颜之推在其中的《勉学》一篇里讲了一个晋代“博士买驴”的典故,原文这样说的:“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短短三句,总共一十二字,好多人认为颜氏这里只是列举一例而已,仿佛并未对此事表明态度!其实则不然,因为原文在此三句后颜氏马上就续写到:“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很显然,颜氏对“博士买驴”的这种“儒里儒气”且又啰里啰嗦的迂腐劲儿是反感的、讽刺的、批判的。

其实,晋代原本那个“博士买驴”故事的原委是这样的:晋时鲁地有一位博学之士,皓首穷经但终却一事无成。开口子曰诗云,引经据典;下笔洋洋千言,但却离题万里。人不呼其姓名,皆称为“博士”。一天,此博士家的一头驴子死了,他感叹道:“吾无马无车,唯以驴代步,一日不可缺也。”于是就赶到集市上欲买一头毛驴。博士于牲口市上转来转去,未能不能决断;皆因贵的买不起,贱的又嫌太瘦弱。最后终于找到一头合适的,讲好价钱,博士便一手交了银子一手拽住缰绳拉着驴就要走。卖驴的农家老头急忙制止博士说:“慢着慢着,按规矩,您必须立个字据。我不识字,看来您是有学问的人,就麻烦您写一份吧。”说着就拿出了早已准备下的纸笔。博士展纸提笔,略一沉思,就一边摇头晃脑的吟诵,一边挥洒笔墨写了起来:“是日也,天清气朗,惠风和畅,正宜出门赴市矣。夫集市者,众人集且市也,古已有之……《诗经》之《卫风》曰:‘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乃春秋之市也。子贡者,端木赐也,先圣之门徒,而善货殖焉,家累千金,夫子赖之,存鲁乱齐,赞之曰,‘赐也贤呼哉!’知圣贤之不斥市也。”写完一张,博士换了一张纸,继续写下去:“陶朱公曾谏越王:‘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此战国之市焉。太史公曰:‘夫山西饶材、竹、玉、旄;山东多鱼、盐、漆、丝;碣北……;江南……。皆人所喜好,故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又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此汉之为市也。”此处写完第二张,博士又换上第三张纸:“夫古之为市,商有朝歌,周有鄗京,汉有长安,晋有建业……”第三张又写满了。卖驴的老头听他嘟嘟囔囔摇头晃脑地写了三张,竟然还没有提到买驴的事!便看看日头,很不耐烦地说:“你写了三张纸,还没一个‘驴’字!其实只写一句就行,就写:某年月日,某某卖给某某驴子一头,银子二两,驴银两清就完了,何必啰嗦这么多呢?”博士郑重地说:“买卖事小,涉及圣贤之道也,不可不言明。”老农把银子扔回博士怀里,转过身来牵驴要走。哪里还有什么驴子,那头小公驴趁他们聚精会神地写字据,便松了缰绳,早就跟在一头小母驴屁股后面溜掉了。卖驴老头遂回过身来猛地一把抓回银子,说:“驴没了,银子你得赔我!”说着便愤愤地走了。博士愣了半晌才醒过神来:银子,驴子,都没了,眼前只剩下几张废纸飘落在一堆驴粪之上……

很想问问颜之推,讽刺、挖苦、批判博士干嘛?博士有何错?无非是博士过于忠于其所事之儒教罢了!要知道,在此之前博士已经是“一手交钱一手提货”地完成了一笔货款两清的交易,是那卖驴的老农非要提醒博士写东西的!这位儒家博士又哪里知道买卖中还需要这些东西?初次上市场,不会、不懂这些,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况且自古儒者,他们从来都专司四书五经,并终生以文才博学而安身立命。此等贤士,自然可作上品;他们当然不比那些村野乡夫了,当然也就不具备村野乡夫般的那种生活劳作方式与处世之道的规矩了。就如同你不能笑话孔夫子不会种菜种庄稼、不会炒菜蒸馒头一样,隔行隔山的道理我们应该懂的。那卖驴的农夫不也不识字、不会写吗,咋不见有人去讽刺挖苦呢?偏偏为何非要刻意地挖苦、讽刺、批判这位博士呢?前面说过,博士此举无非不过是过于忠于儒教罢了;而对所有“事其事忠其职者”,我们都应该报以最起码的尊重!再说了,就算博士这次不会此道,并因此而出了“洋相”,但我敢保证经过这次后,下次博士肯定就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了,因为这本就不是什么难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