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兴宗

 习惯狐独与黑暗 2017-10-10

辽兴宗治理辽国的过程也是他学习汉族文化,总结汉族治国经验兵运用于实际的过程。原来辽兴宗就很重视农业的发展,不但支持汉族人在汉族地区发展农业,在草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他也让人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为保护农业生产,防止没有重农习惯的契丹族人有意无意的破坏,辽兴宗下令禁止随从们随意践踏庄稼,行军时也命令部队绕开农田。农业的发达对辽国多种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也增强了辽的国力。

发展农业的同时,辽兴宗也继续父亲阿保机的做法,尽量征召人才,尤其是汉族人。得到十六州后,曾经选拔了一批汉族的知识分子治理各州的事务,其中有不少能干的良才。辽兴宗又仿效汉族皇帝的做法,让下属举荐有才德的人任官。后来又下诏书招聘贤才,如果考核时确实很突出的,就马上可以担任很高的职务。在援助石敬瑭那次战争中,辽兴宗得到了后唐的书记张砺,非常高兴,觉得此人难得,让手下以礼相待。张砺非常感动,此后真心辅佐辽兴宗,辽兴宗也很器重他,将他升为翰林学士,后来又任命为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成了辽兴宗的宰辅之臣。重用有才德的汉人,对于辽兴宗的统治帮助很大。与此同时,辽兴宗还学习汉族的一些做法,例如对贪官污吏的处罚,整顿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过重的经济负担。对于汉族的一些礼仪他也尽量吸收,例如他废除了婚姻制度中姊死妹续的旧契丹民俗。下令做汉官的契丹人随汉族礼俗,可以和汉族人自由通婚,从而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进一步的融合,也从根本上密切了契丹与汉族的关系。

尽管如此,契丹人的习惯也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特别是辽军在南下中原作战的时候,由于辽国军队没有后勤供应,粮草要靠自己就地解决,所以,辽兵到一个地方就必然要骚扰百姓,抢夺粮草,这使辽军遭到汉族人的强烈反抗。民心丢失了,辽在中原的统治也就很难再继续下去,直到临死,辽兴宗才醒悟过来,但为时已完,其实就算他早一点知道,并采取措施,也无法在较短的时机内改变长期的民族习惯。契丹作为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统治汉族地区,就必须汉化,辽兴宗死前大概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已经没有机会把他总结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贯彻实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