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节之最 | 神秘的百里杜鹃“彝族祭花神”

 willongs 2017-10-10

每年农历三月,百里杜鹃彝族同胞都要举行隆重的祭花神活动,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力图通过祭花神活动,倡导人们关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地球上这片绵延百余平方公里的稀罕杜鹃花资源。

常言道:幸福像花儿一样开放。花是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美好生活的一个代名词。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彝族同胞传承了对花的崇拜,创造并丰富了花的文化。彝族人民有咪依噜的传说、有插花节的故事。据彝族古籍《梅葛》、《支嘎阿鲁王》、《彝族源流》记载以及各种民间传说,都有对杜鹃花的描述,彝家儿女还把杜鹃花奉为“圣花”。在彝族众多的传统祭祀活动中,祭花神是不可或缺的一场文化盛宴。

彝族称杜鹃花为“索玛花”,彝族同胞素有对杜鹃花的崇拜之情,彝族人民从古至今都有祭祀杜鹃花神的传统习俗,并以此祈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花与人共同繁华,体现了彝家儿女真挚、感恩、和谐、善良的朴素思想。也因为如此,灿烂了千百年的百里杜鹃才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承袭了今天这样分布面积100多平方公里的宏大规模和磅礴气势,成就了“地球彩带、杜鹃王国”的美名。

在百里杜鹃,彝族人民对花的崇拜、热爱由来已久,所演绎及流传下来的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祭祀杜鹃花神的传统习俗,是其中最为隆重的一项活动。每年杜鹃花盛开时节,彝家人都会选择良辰吉日, 在族长及毕摩的带领下邀约各族同胞齐聚花山祭拜花神。这一独特祭拜仪式已在百里杜鹃一带传承和延续了数百年的时间。每年,在杜鹃花初花绽放的时节,百里杜鹃彝族同胞及其他各兄弟民族同胞,就会自发组织起来举办祭花神活动。祭花神活动的祭祀队伍分为毕摩组、响器组、彩旗组、贡品组、演艺组,整个队伍大约300余人,其余自发前来参加和观看的非祭祀组群众不计其数。

祭祀当日,整个祭祀队伍从家中出发,汇聚在一起后,再浩浩荡荡地统一出发,伴随着喧天的乐鼓声,祭祀队伍行进至百里杜鹃林区深处一个较为宽阔空旷的活动场地举行祭祀仪式。整个祭花神活动由鸣响入场、点圣火、请花神、敬贡、毕摩大祭、宣读祭文、唱花神、跳花神(绕旗)、送花神等几个部分和环节组成;祭祀仪式场面宏大,气氛热烈,神秘奇异。在“鸣响入场”环节,锣鼓喧天,过山号、唢呐响起,祭祀队伍依次入场,祭师随后入场并口念祭花经和大吉经;在“点圣火”环节,将请到场的三位德高望重的人点燃圣火,并由彝家少女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尊贵客人献上三色擦尔瓦,毕摩诵祭火诗;在“请花神”环节,鼓号齐鸣、万乐合奏,并燃放烟火;在“敬贡”环节,各代表单元依次向花神献上猪、牛、羊等祭品,顺序从主事家开始至乌撒家结束,此时主祭毕摩还将念祈福经和祭花经;在“跳花神”环节,人们纵情舞之蹈之,充分体现了彝族同胞“跳脚跳到太阳落,只见黄昏不见脚”的粗犷与豪放;“送花神”则标志着整个祭祀活动的结束。随后,“撮泰吉”等各种彝族民间民俗表演项目相继展开,将活动不断推向高潮。

花,是美丽吉祥的象征。千百年来,人们对花顶礼膜拜、情有独钟,花的主题文化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祭花神寄托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它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繁荣进步的一项宝贵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百里杜鹃彝族祭花神活动,充分展示了彝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有效传承和保护了中国彝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导入关爱生存环境,守望和谐家园的时代先进理念,很值得一看,更值得一书。(文/李昌新 陈启敬 丁学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毕节发布

监制:张培立

编审:金明忠

责编:黎荣

编辑:张河源

来源:毕节日报社全媒体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