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要如何正确“看闲书”,你还需要一个“领读人”

 fyh7698 2017-10-11

在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中,瑞士华裔作家赵淑侠老师谈到了她对“看闲书”的看法,并生动地回忆了她儿时看闲书的经历,虽经历围堵,也走过弯路,但曾经受到的鼓励和得到的益处也让她受益终生。

无疑,“闲书”还是得看,但看哪种闲书、怎么看、什么时间看就颇有说道了,其中赵淑侠老师还特别强调了领读的作用,提到父母若能力有限,则可求助老师。

也就是说,想要“正经读闲书”少不了要有一个靠谱的领读人~


赵淑侠(1931— )瑞士华裔作家。原籍黑龙江,生于北京,抗战期间随家流亡四川,胜利后返沈阳、南京读中学。 1949 年赴台湾。1960年去欧洲,毕业于瑞士应用美术学院,曾任美术设计师多年。现为瑞士作家协会会员,瑞士亚洲学会会员,1985 年被欧洲最具学术地位的中华文化研究机构欧华学会推选为副会长。主要作品有《西窗一夜雨》《当我们年轻时》《紫枫园随笔》《异乡情怀》《海内存知已》《赵淑侠自选集》《战士与家园》《翡翠色的梦》《雪峰云影》,以及长篇小说《我们的歌》《赛纳河畔》《漂泊的爱》等多种。


想要如何正确“看闲书”,你还需要一个“领读人”

看闲书

所谓“闲书”,我想指的就是课外书籍。一般文艺作品、小说、诗、戏剧、散文等等,都该算在里面。也许讨论人生修养的作品可以勉强算做“正经书”,但因与课业无直接关系,怕只好还是算它为“闲书”了。

人在青少年期间,因为求知欲的要求,很少有不爱看闲书的。如果一个人从来对闲书没兴趣,也真没看过的话,这个人一定是既缺思想,又无趣味。

我就曾遇见过那样的人,根本不知思想与精神为何物?仿佛人活着的内容只是吃饭、睡觉和上班,对于生活以外的世界全不知道,既缺常识,又乏词汇,说出的话肤浅得令人吃惊,内容也无聊到叫人想打瞌睡,直到有次他自己很骄傲地说:“那些‘闲书’有什么用?我一本也没看过,没兴趣。我做学生时候是最本份的好学生,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功课上。”我才明白了他之所以如此无趣味无思想的原因。当然,对于像那样一个学有专长、又曾是好学生的人来说,看闲书可能并无需要。但我总认为,人非草木,更非机器,一点滋润灵魂的东西总是需要的。如果他看过一些闲书的话,谈话内容一定会丰富一些,性情会优美一些,见解也会深刻一些。

想要如何正确“看闲书”,你还需要一个“领读人”

现在的少年人,因为学校的课业繁重,升学压力大,从上学那天开始,忙的就是升学这一件事:小学时候就要拼命用功,以备将来能上好的初中,初中毕业上好的高中;好高中毕业出来的好学生,才能考上大学,前途才有希望。但要达到这个听来很简单的目的,付出的却是整个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在这个期间内,父母和师长都会不厌其烦地叮嘱:用功,用功,用功!这个时期的年轻孩子们,忙的就是“纯用功”,每天除了忙着上学和做功课之外,只有吃饭和睡觉的时间,哪里还有空闲看课外书籍?如果因为看闲书而耽误了正经功课,岂不是“因邪误正”?因此,一般家长和学校并不鼓励孩子看闲书,如果不幸哪家的孩子对闲书的兴趣比对正经书(指学校课本)还大,那做父母或老师的真会为他捏一把汗,为他的升学问题,或整个一生的前途,都要发愁了。

四年前我回国探亲,见到一些以前的老朋友。他们之中多半儿女已经读中学。功课好的,身为父母者当然引以为荣,喜不自胜。但也有几个朋友,说孩子念书不知用功,令人头痛。其中有一位,十分忧形于色,说她十四岁的儿子:“对功课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可是一看起小说来就废寝忘食。禁止他,他就偷偷地看,真担心他将来的升学问题。”听这位优心的母亲谈起她儿子的烦恼口气,我差不多以为这个孩子是属于顽劣之辈了。及至见了面,谈起话来,才发现这个少年人聪明俊秀,有思想、有见解,谈话中用词丰富,比起那些被父母夸耀“全无外务”、专得高分数的孩子们显得有灵性、有常识。事实显然是:造成他比别人灵活有思想的原因,是课外书看得多的关系。长久地看闲书,训练他能独立思考,视野开阔,言之有物,造成了性格上的脱俗和优美。

这样说来,看闲书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相反的,应该是件值得鼓励的好事。问题只在如何能在不妨碍学校课业的情形下去看。说起看闲书的经验,我可以说得上丰富,从儿童时代开始,直到今天,我一直都没让看闲书的习惯停止。

想要如何正确“看闲书”,你还需要一个“领读人”

年轻时的作者赵淑侠

儿童时代在四川,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人们的生活普遍变得拮据,一般父亲都没有能力为孩子买玩具。那时小学的设备也很简陋,根本没有图书馆,所以同学们都不太有看闲书的机会。小学四年级那年,一个高班同学借了本《穷儿苦狗记》给我,使我大开眼界,既惊且叹,知道了世界上原来有这么好看的书。从那时候起,我就迷上了闲书。碰巧我的级任老师是鼓励孩子们看课外书的,他对我又很喜欢,就特意去找了些书来借给我,什么《黑奴魂》、《鲁滨逊飘流记》、《小妇人》、《海狼》及一些本国作家的作品,如冰心的《寄小读者》、朱自清的散文集等等。他告诉我看闲书要以不妨碍正常功课为原则,而且要看好书,不要看坏书,“坏书比毒药还害人。”他总这么说。又叫我不要光看表面的故事,看完之后要用脑子去想它的意义。所以,当时我虽对闲书入迷,因为有这么一位好老师热心指导,一直是看些适合我的程度和年龄的书,至于风花雪月、诲盗诲淫的书,从没看过。

在家里,父亲管我们极严。他的想法是:小孩子应该把整个精神和心思全放在学校的功课上,不该看闲书,又认为闲书的内容全是胡说八道,会把小孩子教坏,所以就严格禁止我看。如果偷看给抓到,不但要挨顿骂,还要把书没收。我原本惧怕父亲,更怕他把我借来的书没收掉,使我无法交帐,所以就只好忍痛停着。糟的是闲书看多了,就会上瘾,没书看的日子真是难过之至,而指导我看书的那位傅老师又辞职他去,我一肚子苦竟无处去说,郁闷之余,简直觉得生活乏味得没法子忍受了。

那时我们住在陪都重庆附近的沙坪坝,虽说是个小镇,却有两所著名的大学,好几个中学,号称文化区。沙坪坝没有电影院,没有戏院,也没有其他的娱乐场所,但那条唯一的小街上,却有三四家书店。每家书店都站着满满的人,那些人多半是大学生,想看书,又没钱买,就站在书店里看,今天看不完,把页数记下来,等有空闲再来接着看。书店的老板似乎都很有“文化”,对青年人看免费书并不在意,一点也不干涉,就任大家随意去享受“阅读的乐趣”,见这情形,我就灵机一动,赶快对比我小一点的大妹淑敏说:“为什么人家能到书店去看书而我们不能呢?”那时她早已被我传染,也成了书迷,一听说可以到书店里去看免费书,哪有不赞成的道理?于是,只要一有空闲,特别是父亲不在家的时候,两个人一打眼色,就怀着兴奋的心情溜出了家门。脚上像装了风火轮一般,直奔某书店——什么书店有什么好看的书,我早就侦察好了。到了那里,见想看的书还好好地摆在架上,并没叫人占去,心中自然大喜。连忙各拿一本,往放书的架子下面一站,就蹲在底下看起来。

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看了不少书,小说、散文、剧本,新的、旧的、翻译的,什么都看。只是,到底年纪太小,程度又不够,看来看去只是看个表面情节,而且因为无人指导,难免好坏不分,流于滥看。年纪稍大一点之后,只到书店看看“白书”已经不能满足我爱闲书的兴趣。于是,我又有了新门路——到租书铺去租。母亲给我吃早餐的一点零钱,全部都进了租书铺老板的口袋。在家里我自然不敢明目张胆地看,可是我自有妥善的偷看办法。那时我独自睡一间房,当父母都睡熟时,便打开电灯,躺在床上看租来的闲书,常常看到深夜两三点,有几次居然看得终宵不寐。十二三岁的年纪,把《石头记》(即红楼梦)、《罗密欧与朱丽叶》、《孽海花》和当时流行的张恨水的小说,统统全看了。看得神魂颠倒、百事俱废,心里念念不忘的全是书上的人物和情节。这样一来,不用说,人是弄得睡眠不足,面黄肌瘦,功课大大地退步。由常考第一的好学生,变成了两三门不及格的坏学生。凭心而论,太迷闲书,使我耽误了正经功课,吃了不少苦头,但得到的益处,却也很多,至少在看书时那种满足与沉醉,是不看闲书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直到今天,我还有看闲书的习惯,每天做完家事,孩子们上床睡下之后,就是我看闲书的时间。当我看一本真正好书的时候,那种沉醉与激动,仍然是最好的享受。

想要如何正确“看闲书”,你还需要一个“领读人”

虽说我对自己以前那么拼了命看闲书的事并不后悔,可绝不鼓励别人这么做。而且偶而回想起来,总觉得那种做法还是不对的。譬如说: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看《红楼梦》是适合的吗?就表面的故事和情节来说,《红楼梦》是部描写男女爱情的小说,对一个心智没成熟、理解力也无法达到窥探其中哲理与意境的孩子来说,可能害多于利。而像张恨水那些描写昔日旧京中佳人才子、闲散生活的小说,对于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更有腐化作用。

我认为,每个少年人都该有看课外书的习惯,但要有人指导,要有选择,而且要在不妨碍功课、又不损害健康的情形之下看。如果做父母的,发现他的孩子十分爱看闲书,也不必严格地禁止。以我的经验,如果他真想看的话,禁止也不会发生效用,反而促使他把读课外书这个良好习惯,当成了见不得人的秘密:由“公开”转到“地下”,毫无选择地胡看乱看起来。引起的后果,比不禁止还糟了不知多少倍。

因此,如果父母认为他的孩子爱看闲书,最应该做的事是告诉他哪些书可看,哪些不可看;哪些可以现在看,哪些该等年纪稍大些再看。如果怕他因看闲书而耽误了学校的功课,就应该规定他在一定的时间看,譬如说:功课做完以后、星期天或放假的日子等等。当然,并不是每个做父母的阅读范围都那么广,都有能力指导。那么,可以请教老师,我觉得每个老师都有指导学生看闲书的义务。闲书说是“闲”,其实对人性的磨炼、智慧的启发、思想的训练、心胸的开展和道德的约束,所能发挥的力量,可能比课本还来得大。重要的是,要看适合年龄的“好书”。如果尽看些才子佳人、风花雪月、淫乱侈靡、凶杀迷信的书,那真还是情愿不看闲书为妙。人呆板一点、空洞一点,到底比装一脑门子邪门歪道的思想好,对别人对自己都安全。我那位小学老师的话:“坏书比毒药还害人。”实在是至理之言。当我看到市面上一些黄色(色情)、黑色(专描写黑暗面,夸大其词)、粉红色(软绵绵的畸情艳恋)和刀光剑影、非恨即仇的凶杀小说后,更觉得我那位老师是个先知先觉者。

我的看法:喜欢文学、艺术和音乐的年轻孩子,思想上多少有点深度,气质上总有些优美,不会去做太保太妹或小流氓之类的人物。所以,我一直相信看闲书(指好的闲书),对少年人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 End -

主编:宋程 责编:小悦君

加入一起悦读群请找小悦君

加微信15300077378,并标注“微群”

想要如何正确“看闲书”,你还需要一个“领读人”

一起悦读

ID:readtogether

快乐阅读 | 共同阅读 | 分享阅读

邮箱17read@sina.com

投稿 | 加入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六号华亭嘉园A-1F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