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氏文化研究 2017-10-11
江西瓷都景德镇,在元、明、清三朝,约历时五六百年期间,除盛产誉满中外的各朝官窑瓷器之外,还有大量的民窑,生产各种各样的民间日用瓷,其中最多的一类就是青花瓷。 民窑青花瓷,大都制作粗犷,造型不象官窑瓷那样光整漂亮。色泽也不象官窑瓷那么鲜艳浓郁。但是,在装饰图案画上,却别树一帜,值得我们研究。 一般讲,瓷画原属工艺装饰性的图案。元明以降,青花瓷画大大地兴盛起来。起初装饰瓷器的是纯图案纹样,继而就以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渗进图案里,使得绘画的画意寓于图案之中,后来直把图案画变成绘画了,也可说绘画化了。有的更进一步把画法简化成为“减笔画”或“简笔画”,是瓷画中的大写意派。 此种简化瓷画风格的形成,推测起来,可能是画工先根据画稿,经过长期实践,熟能生巧,创造出的一种程式。既简单易画,又富于装饰性。画工应是世代相传的专业家族,运用熟练的手法,快速运笔,画出线条就显得飞跃生动,流利酣畅,使画面活了起来,给瓷器以生命力。再者瓷画青料,烧成后,和瓷器上的釉一起溶化,作水晕状,有水墨画的效果。 在景德镇仿古青花瓷厂里,有一组生产民窑青花碗的画工们,所用的画笔,笔头很大,蘸足黑色青料后,饱满涨大,象一只鸟头。画时横执笔管,令笔尖横着下垂,青料从笔尖流出,于是在瓷器上快速运笔,不可停顿。另一手转动瓷胎,青料徐徐下注。用笔重则线条粗,用笔轻则线条细,一口气可以画完几只碗。 《中国陶瓷史》对明代民窑青花瓷,分为四期,即: (一)明初至成化以前时期。 (二)成化、弘治、正德时期。 (三)嘉靖、隆庆、万历时期。 (四)明末时期。 明初至正德时期的各期民窑青花瓷,在画面上看去十分类同,可惜迄今发现的有该朝代的可靠年款的并不多,不能明确分清他们的所属年代。 本文提供的一组民窑青花瓷小品,在瓷画上所显示的特点,和明初至正德时期的民窑青花瓷有所相似,故定为明代民窑早期青花瓷。 这些瓷画用传统的宋元题材绘制,线条粗壮圆浑,刚健泼辣,风格古朴茂实。虽无惊人之处,但有稚雅之趣,是正德以后民窑瓷画所没有的,风格独特,天趣横生。
兹将图片逐一介绍如下: (1)青花和合二仙碟:画面作两个童子互相对立,人物结构单纯,而神情跃然。 (2)青花拾得碟:画一个左腋夹着长扫帚的童子,应是寒山拾得之一,作跳跃状。人物生动,笔法纯熟流利。 (3)青花寿星松鹤碟:传统题材,碟周双钩“长命富贵”四字,天真自然。 (4)青花风筝仕女罐:一个唐装仕女看孩子放风筝,孩子和风筝动态优美。 (5)青花狮子碟:用极简练的粗细线条组合成一只小狮子,看去肥胖可爱,左右飘带飞动,圈形云纹点缀其间。 (6)青花麒麟碟:麒麟形象古拙,四周空间饰以简化的“八吉”纹。 (7)青花立虎碗:立虎稚气可掬,酷似儿童画。 (8)青花小鹿炉:小鹿作扭头踢脚动势。 (9)青花蹲虎碗:蹲虎露出凶猛的样子,画出这种神情,绝非易事。 (10)青花海马碗:碗外全部作厚重的海水纹,一匹肥壮的小马奔驰其间。海水和马的轻重对比,十分强烈夺目,真佳作也。 (11)青花四牛碗:一牛作正面形,一牛作侧面形,构成简洁。 (12)青花小兔盒盖:小白兔用青色背景衬托出来,颇见巧思。 (13)青花八吉鹭鸶八角盒:盒侧分割成上下各八个的小方块。上半爿,每格画一种“八吉”纹,下半爿,每格画鹭鸶和花朵。 (14)青花凤凰小钵:凤凰作凌空飞翔状,笔意流动。 (15)青花芦雁小碟:在河滩上,两根对称的芦苇中,画一只飞翔的野鸭,是乡土气息非常浓厚的传统题材。 (16)青花鹦鹉碗:鹦鹉栖息于树枝上,左下方画一只小兔在奔跑,笔意古拙。 (17)青花松竹梅碗:将松竹梅三种的大小繁简布置得非常合宜。松针画如花的样子,一枝嫩竹,悄悄地在巨松之下,“组合”极好。笔意纵恣。 (18)青花游鱼碗:简笔鱼两式,八大山人画画多之相似。 (19)青花松梅酒杯:用草法画松梅,这种方法,先于“扬州八怪”两百年。 (20)青花荷花碗:画荷花水草,笔法洒脱,构图匀称。 (21)青花梅花小胆瓶:瓶口有“锦地”纹带,瓶腹下有“莲瓣”纹带,腹部画一梅花树,上端一钩新月。这是宋人林和靖的咏梅诗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以瓶小中见大,图案稳重。 (22)青花菊花小酒瓶:画折枝菊花一枝,青料渗向釉内,有些下流,作水晕状,宛如水墨画。 (23)青花月季炉:把月季花画成圈圈,叶子画成点状。 以上这些青花小品,画意天真自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出诸画工之手,能不令人钦佩! 民窑青花瓷,历代生产众多,流传深远广泛。又曾长时期作为大宗出口商品,输出海外,远销日本、菲律宾、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伊朗等国,现在仍是“外销瓷”之一。近百年来,中外学者,逐渐认识、收集、研究,并已经肯定其艺术价值,是国画和工艺画二者结合、互相借鉴的又是一最佳范例。 作者介绍: 秦廷棫(1917~1984),无锡人。民国31年(1942年)由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从医。民国著名画家秦淦(秦清曾)之子,著有《中国古代陶塑艺术》、《中国瓷器的发明》等。 秦廷棫祖辈都爱好书画文物。先祖秦祖永是清代著名的画家和画评人;祖父秦文锦金石收藏大家,开设上海艺苑真赏社专营碑帖书画;雅好古玩,尤以收藏碑帖出名。其父秦淦工山水画。秦廷域自幼受家庭熏陶,从20多岁起就开始搜集古代艺术品。收藏有历代陶瓷、书画、铜器等文物1000余件。尤爱古陶瓷,颇有研究,鉴赏能力较高,因而收藏的陶瓷器既多且精。如唐郏县窑蓝褐釉罐、宋登封窑划花瓶、宋白釉黑花瓶、宋当阳峪窑白釉刻花枕等,均属精品。1961年,他参加“上海博物馆之友”组织,并积极参与其活动。1963年,上海博物馆举办“上海博物馆之友所藏文物展”时,他是筹备组成员之一,并为展览提供了汉陶舞俑、唐胡人骆驼俑等佳品103件,丰富了展览内容。 感谢 北京秦黛华女士提供图文。编者也是业余爱好瓷器的研究和鉴定,从图片中看大部分的瓷器是明代空白期的。 |
|
来自: 自华居 > 《明早期(洪武~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