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太阳系行星轨道的半径会大致按照提丢斯-波得定则分布?

 大隆龙 2017-10-11

提丢斯-波德定则是无意中发现的,数学家发现天体也算是一个奇迹,1766年,德国的一位中学教师戴维-提丢斯第一个发现,后来柏林天文台台长波德被总结了一下,变成了提丢斯-波德定则,也算是一个经验公式。

在提丢斯-波德定则刚被提出的时候,谷神星和天王星均未被发现。1781年,威廉-赫歇尔发现天王星,n=7的行星被找到。正是由于该公式在当时已知的行星上得到了完美的验证,促使人们开始寻找“n=4的空缺大行星”。

1801年,皮亚齐发现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谷神星满足该定则,于是当时的人们认为找到了这一颗之前未被发现的行星。但人们很快便察觉,谷神星轨道的附近并不安宁,有许许多多的小天体在这一区域绕太阳公转:存在于这里的并不是一颗行星,而是一整个小行星群!

关于小行星带的形成说法至今未有定论。有人认为这里曾经存在这一颗大行星,后来因为某些原因,行星分裂成小块成为今天的小行星群;也有人认为,小行星是行星形成初期留下的星子,未能相互撞击合并成为行星。提丢斯-波德定则为何会出现,这是一个必然,因为这是几何学上的经验公式,说明太阳系形成天体的时候也符合几何学关系,每个行星之间的轨道不是随随便便就定下的,最终形成稳定的天体群,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轨道间隔,那么几何就是它们的分配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