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腰突”你急需纠正的错误观念

 步行d天涯 2016-05-02

小齐医生在《工作要突出,椎间盘不要突出》一文中,介绍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以及预防方面的小知识,不少朋友留言表示自己“工作没突出,腰椎间盘却突出了”,并纷纷咨询腰椎间盘突出如何治疗。

询问症状之后,发现不少朋友混淆了两个概念——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症。两者是不一样的!

今天我们就从这个两个概念开始,纠正几个常见的错误观念的同时,介绍一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面的知识:


1
椎间盘突出是一种病理或影像学描述,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才是病

这个“症”字体现了两者的差别:即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入椎管内导致神经受压,产生腰痛、腿痛、腿麻等一系列“症状”。


事实上,很多核磁片子报告“腰椎间盘突出”的朋友不一定会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也就是说,有腰椎间盘突出,不一定是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要点是“症状+片子”

症状要点:1腿痛为主,伴或不伴腰痛;2有皮区(受压神经所支配的区域)感觉的异常;3有下肢肌肉萎缩、无力、感觉减退等异常; 4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片子要点:与临床表现相符的椎间盘突出的表现。


这几项往往缺一不可,因此最常见的“单纯腰痛+片子报告椎间盘膨出/突出”不一定是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找医生进一步检查明确。

3
拍片子时首选核磁共振(MRI)而不是CT

由于CT较MRI便宜(几百VS上千)、快速(几分钟VS几十分钟)、方便(禁忌少VS禁忌多),综合考虑下,CT曾经一段时间内成了首选的检查,有的医学教科书甚至明确推荐CT。

但近年来这种观念逐渐被取代:研究发现MRI 在诊断的精确度和假阳性率(简单理解为出错率)均优于CT检查,且MRI无辐射,对身体几乎没有伤害,已成为判断腰椎间盘突出的首选方法。


4
腰椎间盘突出症卧床、理疗或牵引都不“靠谱”

当前的医学是“用证据说话”的时代(所谓循“证”医学,但正在向“精准医学”迈进,相关内容以后介绍),简单说就是通过大规模科学研究的结论来指导临床工作。

而研究表明:罹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卧床休息与保持日常活动对该病的影响几乎没有差异;

此外支具固定、电刺激、针灸、牵引等治疗方法的疗效因“证据不足”而不确切。可见经典的严格卧床、腰部支具固定、牵引等保守治疗方法明确证实有效的所剩无几。

5
保守治疗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

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退变萎缩,使症状出现一定的缓解,因此为了避免手术带来的创伤和风险,临床上仍以保守治疗为首选,希望给犯错的椎间盘一次“改正”(变小)的机会。

保守治疗中,药物治疗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肌松剂和经椎间孔硬膜外激素类药物注射(ESIs);非药物治疗则可以考虑脊柱推拿,但必须经过医生同意,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盲目推拿可能会加重病情。


以上治疗可以改善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和预后,但如果保守治疗期间下肢麻、疼等症状明显加重或持续时间超过 6-12 周,则意味着保守治疗失败,应考虑手术治疗。


6
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期是6个月内

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应在发病6 个月内进行,研究表明早期手术介入(6 月 -1 年)的患者术后康复更快、神经功能恢复的更好。

手术前除了常规的身体状况评估外(评估是否能耐受手术),还要做好心理状态的评估,患有精神抑郁症的朋友,手术治疗效果一般较差。

 

对于年轻人不良习惯导致的腰痛,小齐医生建议大家按照科普文章的提示,通过改变习惯、加强锻炼或服用OTC药物来“治病”。

但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复杂的疾病,科普的目的是让大家了解、重视这个疾病,并督促积极就医!


相关链接:

工作要突出,椎间盘不要突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