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泉池

 江淮风情 2017-10-11
简介
锦阳川,为历城南部山区三川之一,又名南川。古时又称“玉水”。汇集柳埠镇窝铺峪、龙门峪(东北峪,亦称李家塘峪)、齐城峪、梨峪(西南峪)之水,流经仲宫镇,注入卧虎山水库。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181.9平方公里。清康熙《济南府志》称:“锦阳川……延袤六十余里,或以云林竞秀,或以山水呈奇,天开画图。”流域内现有主要泉池39处,史料记载而现状不详或已湮塞者8处。其中龙门泉、染池泉、汝泉、龙居泉、苦苣泉、熨斗泉、都泉名列金代《名泉碑》。

  龙 潭 位于柳埠镇龙王崖村西,为锦阳川源头之一。在被称作“龙王崖”的山崖下,约百米长的地段上分列3个天然石潭:有的形如铁锅,清澈见底,有的状似瓷坛,幽深莫测,统称“三龙潭”。当地人又称其为“仙龙潭”。1956~1958年,在龙潭处筑土坝蓄水,称“三龙潭水库”。70年代,改建成浆砌石拱坝,坝长127.8米,高48米,形成容量520多万立方米,水面广阔的水库,易名为“黄巢水库”,龙潭即被湮没在水库坝下。相传,唐代黄巢起义军曾在此驻扎。今水库大坝南首关山脚下,立有历城县人民政府《黄巢农民起义纪念地》文物保护单位碑刻。其东南为长城岭。

  黄路泉 在柳埠镇黄路泉村西侧路旁。此路昔日为通往黄巢村交战顶的要道。相传当年黄巢起义军到交战顶作战时路经此泉,故名。水自和尚帽山的东山根岩洞流出,汇于长方形水池,尔后沿输水管道流入各家各户,供全村人饮用。为保持泉水清洁,用水泥板将泉池棚盖。盛水季节,泉水沿山漫流,被积于以石坝顺势拦截而成的8个水塘之中。这8个水塘高低错落,以水相连,宛若8颗翡翠,镶嵌于山村。塘边,芦苇丛生,沟渠纵横,引水灌溉果木田禾。

  赵家三泉 在柳埠镇赵家村南侧山岭下,东西向有3个泉池,形状各异,深度相近,水势甚小,但常年不竭,供村民生活用水。

  水帘洞泉 在柳埠镇簸箕掌村东,梯子山西北山涧内。两块巨大泰山花岗岩石坍塌于山涧,搭架成南北并列的两个石洞,洞深七八米,高、宽各约3米,泉水即常年不息地分别从两洞深处涌出,在洞口汇合,顺山涧哗哗流淌,穿过一飞架于山涧之上的石拱小桥,在距源头三四十米处的高大岩石顶端跌落下来,形成水帘。水帘掩隐之处又有一洞,亦由巨石搭成,深约5米,构成“水帘洞”的奇妙景观。故当地百姓以此称呼该泉。泉水过水帘洞后,沿涧或湍激或潺,注入簸箕掌水库,为锦阳川源头之一。泉周岩崖峭拔,怪石嶙峋,花木丛生,林茂谷幽。向东南仰视,梯子山巍峨耸立,犹如泰山压顶;西北望,跑马岭逶迤连绵,宛若巨龙伏卧。

  安子沟泉 在水帘泉北,簸箕掌水库东北安子峪口。水自山峪冲积岩石缝中涌出,四季长流,沿山峪下泻,汇入水库。泉出露处形成一自然水洼,灰白色的岩石上生满青苔和朱砂状斑迹,或翠绿,或赤红,或桔黄,五彩斑斓,泉水犹如色染。

  独孤泉 明晏璧将其著录于《七十二泉诗》。晚清郝植恭《七十二泉记》亦收录。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称“在天麻岭下,北流入锦阳川”。今况不明。

  枪杆泉 清代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泉在今柳埠镇桃科水库坝东约200米,锦阳川北岸崖下。水自砾石缝涌出,汇积为一狭长的自然水湾,而后顺势飞流直下,泻入锦阳川,汇于桃科水库。此泉水势颇佳,四季涌流,有灌溉之利。明、清《历城县志》称其“泉飞滋圃,为龙门(峪)诸泉之冠”,至今亦然。

  龙门泉 在柳埠镇龙门村东。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和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传此泉形如半掩的洞门,内藏龙状巨石而得名。池形多变,广数亩,人称龙门湾。1958年在泉北筑坝蓄水,建龙门水库,泉湮于水库中。

  染池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元《齐乘》称在“龙门东”,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称“在神通寺东,流入锦阳川”,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在神通寺龙门泉东”。今当地百姓已不知此泉。据调查,在今龙门村东侧龙门水库桥下被称为“六沟地”的堰根处,过去曾有一泉,是否即为染池泉,不详。1958年修建龙门水库时,此泉湮于水库中。

  枯 泉 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称“在桃科岭南,流入锦阳川。”今址不详。疑旧志记载有误,此泉即是锦绣川流域的桃花岭南之“哭泉”。桃花岭后西北,即为港沟镇桃科村

  石窑泉 在柳埠镇石窑村东,燕子台水库坝下。原为长、深各3米左右的石垒方池,水质甘美,常流不竭。1992年在池底装地下管道,引水进村入户,供村民饮用,池亦被棚盖。此泉地处跑马岭西,泉东侧为石窑寺遗址。该村东北侧也有一泉,石井池,直径1米,深五六米,常年不涸,供村民饮用。

  苦梨泉 在柳埠镇涝洼村东南侧,柳埠至西营公路旁。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称“在黑牛寨前黄尖下”。今泉北即为黄尖山,再北为黑牛寨山。泉水自黄尖下的岩石缝隙中流出,顺势跌落,汇为面积500多平方米的自然水湾。湾中苇草丰茂,又有一直径1.5米、深0.8米的清泉,水极澄澈,村民多至此汲取。泉水汇流入锦阳川。明、清《历城县志》所载“流经罗伽峪,入云河”,与今不合,恐误。

  锡杖泉 在四门塔东,海螺峪内。清代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有载。传说此泉与东海相通,曾流出过海螺壳,被视为东海海眼,故又名“海眼泉”。泉池呈井形,以石砌岸,水质甘冽,常年不涸。水盛时溢出池外,沿山峪漫流。

  神异泉 因呈井形,又称神异井。清道光《济南府志》载:“神异井,在神通寺东廊下。”今在四门塔滴水峪石桥南,滴水峪沟西岸崖间。世传此处原无泉水,北魏皇始二年(397年)朗公禅师至此,闻地下有水声,命人挖掘,果然涌出一泉,常流不竭,似有灵异,因此得名“神异井”,而神通寺之名亦始于此。泉井深邃,水澄净甘冽,昔日供神通寺僧人饮用。今泉西尚立明成化十年《神通寺外护记碑》,对此泉的由来作了记载。神异泉东南约100米即为隋代古塔“四门塔”。塔东南200多米处的锦阳川两岸,各有一无名泉南北相对。南岸之泉,地处金驴山阴脚下,泉池临锦阳川砌就,东西长14米,南北宽7米,深四五米,为椭圆形池。常年有水,设抽水设备,供金驴山游览点使用。北岸之泉,距锦阳川河崖20余米,为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约15米的石砌大方池。池水碧透,常年涌泉从涌泉桥下跌落进青龙潭不涸。池中水草繁茂,鹅鸭戏游。

  滴水泉 在四门塔滴水峪石桥北侧,滴水峪沟东崖下。因水自岩壁滴滴渗出得名。水量微弱,时有干涸。今人不察,误将此泉认作金《名泉碑》之滴水泉。

  汝 泉 名列金《名泉碑》。元《齐乘》载:在“神通寺内”。明末清初已湮塞不可寻。泉子峪泉 在四门塔北,泉子峪村西南侧,村和峪均以泉取名。水自白虎山东北脚下岩缝流出,积于石砌池中,供全村人饮用。为保持泉水清洁,村民用水泥板将泉池棚盖,上留取水孔。

  涌 泉 位于四门塔西,白虎山之阳的涌泉庵遗址东侧。崇祯、乾隆《历城县志》有载,称“
在神通寺西,瀑布飞悬,流入锦阳川。”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称其为“涌腾泉”。涌泉庵原称尼姑庵,始建年代无考,隋开皇年间曾重修,后以泉命名,现尚存吕祖祠、送衣塔、宋代摩崖造像等。此处三面环山,南面有锦阳川东西向横贯,气候温润,林深叶茂,并有一片北方罕见的大竹林。泉水从峪中白虎山腰处寒武纪石灰岩岩溶裂隙中涌出,通过暗渠由一石雕龙头口中吐入南北向的长方池中,为“净池”。据池旁明代《重修涌泉碑记》载,此泉池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泉水旺盛,四季不涸。池中水草浮动,银鳞小鱼戏游。水从池南壁流出,经过明万历六年建造的涌泉桥下,依山势向南三迭而下:一迭注入石砌方形“青龙潭”;二迭流入山石砌岸的不规则小池;最后一迭由10余米高的悬崖上跌落至名为“卧龙洞”的小石潭,称“悬崖飞瀑”。崖上奇石叠垒,古藤缠木,苔衣披附。“卧龙洞”石矶卧波,流激磬石,铮铮作响,颇富韵味。水由石潭溢出,形成三处各具特色的景观。首先是一段细长弯曲的小溪,潺潺涓涓,称“细水长流”。然后流经竹林,铺绿描翠,浪花飞溅,称“锦上添花”。最后缓缓地穿过柳树林、芳草地,汇入锦阳川。泉池旁有“望岳亭”。置身亭内,信目南眺:近处平野宽绰,阡陌纵横,点点农舍,袅袅炊烟;平野尽处,群峦叠嶂,白云缭绕,泰岱明灭可见

  南薄罗泉 原名“南叵罗泉”,清代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在齐王寨后岩下”。齐王寨,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一》称“在神通寺东北,一名齐家寨”;今为何址,不详。

  菩萨泉 清代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在南菩萨庵石崖下,大旱不竭,大涝不溢,流入锦阳川。”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在中宫镇东南菩萨庵下崖”。今址不详。

  丰乐泉 在柳埠村东,通往神通寺公路的西侧小院内。池呈长方形,中间南北向铺平板石桥。泉水清澈,沿小溪流出小院,入路旁水渠汇入锦阳川。泉西侧临山崖,崖壁古柏倒悬,刻有“丰乐泉”三字。崖顶有天齐庙。

  冰冰泉 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在齐城峪南端,柳埠镇冬冻台村南秋千台山阴。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秋千台为周围最高山,“山高阴寒,冰积如陵,故亦名冰冰台……其冰,立夏始解,北经龙峡入茶臼河”。(清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三》)泉以山得名,为茶臼河源头之一。茶臼河,“在齐城峪中,源出袁洪峪及冰冰台,北流入锦阳川”。(同上)卧龙池(龙居泉) 古称“龙居泉”,名列金《名泉碑》。在齐城峪南端。分里、外两池,因处于东西横亘、形似卧龙的山梁里、外两侧而得名。里卧龙池在山梁之南,位于里卧龙池村北里许,自然池形,面积亩余;外卧龙池在山梁之北,位于外卧龙池村南侧,亦为自然池形。皆常年不涸。平时涓涓细流,雨季开泉,腾突喷涌,为齐城峪河水之源。里卧龙池村南连绵逶迤的山岭,即为长城岭。关于古之龙居泉的位置,元《齐乘》称在“长城岭西”。清乾隆《历城县志》未载此泉,但道光《济南府志》载称:“龙居泉,在长城岭下。”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则较具体地称:“龙居泉,在长城岭西北,茶臼河上流。”

  响 泉 清代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乾隆县志称其在齐城峪“交战顶西谷下”,道光府志称“在交战顶西谷中”。今失考。

  咋呼泉 在柳埠镇亓城村南山崖上。因雨季开泉,顺山崖下泻时水声振耳得名。本无泉池,属季节性山泉。60年代在泉北侧挖地修池,沿称咋呼泉。一池清水,晶莹碧透,池底水草浮动,池周花果满坡。大花泉 在柳埠镇北田村北。因泉水喷涌若花,故名。水自岩缝涌出,伏流50余米,汇于8米长的石砌蓄水池中。水盛时沿山势流下,入齐城峪沟。苦苣泉 在袁洪峪北侧崖下。金代《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泉旁岩壁嵌1995年立的“苦苣泉”石碑。该泉以植物命名,也叫“莴苣泉”。泉名虽冠以“苦”字,但水质甘美,泡茶醇香,并有灌溉之利。今泉池呈井形,一年四季水势涌泄均衡。水自井下暗渠伏流,入南侧济南铁路技校院内“苦苣池”。苦苣泉东百余米,有50年代后期开凿的一个山洞,洞内也有一泉,四季长流。盛水季节,从洞口漫流而出,顺山峪下泻。

  琴 泉 在袁洪峪北之苦洪峪南侧山坡。因泉声夜滴如有琴韵而得名。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并形容“泉声夜滴如理丝桐”。乾隆年间诗人王初桐诗云:“苦洪峪口白云深,试听琴泉泉似琴。何必思贤寻旧谱,高山流水有清音。”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今水自崖底孔穴流出,注于长20米左右的石砌池中。池水清澈明净,水中绿藻飘动。

  避暑泉 在苦苣泉西南里许之袁洪峪南岭西侧山坳间。因空气清凉,宜于避暑而得名。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今为半露于地上的封闭式石砌圆池,水由池壁圆孔外泄,顺势西流20余米,汇入半圆形自然水湾中。水盛时漫溢,沿山谷注入齐城峪沟。

  试茶泉 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在袁洪峪口西,茶臼河崖东壁上。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著录,称“其流飞泻,入茶臼河”。至今流势依然,泉水常年自河崖上端涌出,滋花润木,哗哗泻下,注入茶臼河。因水质甘美,烹茶最宜而得名。泉西南100余米,茶臼河南河崖下也有一泉,无名,常涌不竭,质纯甘冽,汇入茶臼河中。此泉西南百余米,为建于1957年的龙王崖水库。

  圣水泉 在齐城峪九塔寺南侧。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因常流不竭,人们认为此泉有“灵气”,故称“圣水”。原为寺内僧人饮用水。池呈井形,块石砌就。本世纪50年代,村民在泉西南侧六七米处又挖凿一方形泉池,常年不竭,水势盛过老泉井。故人们常称新挖泉池为圣水泉。实际上两泉一脉,此消彼长,可称之为“新”、“老”圣水泉。泉北九塔寺院内,九顶塔奇巧壮丽,古柏遒劲苍郁。周围峰峦叠翠,花果溢香。

  段华泉 在与九塔寺隔岭的南峪北侧,北距九塔寺300余米。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这里曾有黄姑庵,现荡然无存。泉池呈井形,片石砌岸,常年不涸。水盛时溢出,沿山沟漫流。在此泉东里许的山峪尽头,也有一泉,无名。

  康 泉 在柳埠镇南康泉村北之康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