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山水自古以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篇章?每一首、每一篇都令人回味无穷,也给今天的山水平添了悠长而厚重的神韵…… 西湖两首 宋曾巩 左符千里走东方,喜有西湖六月凉。 塞山马归终反复,泰山鸱饱正飞扬。 懒宜鱼鸟心常静,老觉诗书味更长。 行到平桥初见日,满川风露紫荷香。 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垂影入晴光。 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瀛燕坐凉。 沧海桴浮成旷荡,明河槎上更微茫。 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 西湖,即大明湖,在济南古城的北面,六朝时曾叫做“莲子湖”,隋唐时叫“历水陂”,北宋时叫“西湖”。金代元好问《济南行记》里称为“大明湖”,自此 “大明湖”的称呼才出现。古代的大明湖水域广阔,南到珍珠泉,北到华山,人们可以乘船从湖中出泺水直达小清河。 当年曾巩由于朝廷纷争自求外任离开史馆,到越州任职,后来又任齐州知州两年。南北朝时期及以后的隋唐时期,济南称齐州或齐郡,齐州即现在的济南。正是“天涯何处无芳草”,到任后的曾巩在整饬社会秩序的同时,被齐州的美景所吸引,先前的世事纷争已经无暇顾及,所以诗人引用了“塞翁失马”的典故。虽然他在齐州任上只有短短的两年,但是政绩斐然,口碑极好。两年后当百姓们听说他要调离时极力挽留,甚至关闭了城门,拉起了吊桥,于是他只好在夜间出城离任。 对于济南风景,他在诸多文人墨客中,留给济南的诗文几乎是最多的,尤其是题咏大明湖风物的诗作,如:《北渚亭》、《北渚亭雨中》二诗,《百花堤》、《百花台》、《芙蓉桥》、《水西亭书事》、《水香亭》、《环波亭》、《雨后环波亭次韵四首》等。这里的两首七律描写了大明湖当年的风光,也抒发了对泉城风光的赞美之情,以至于称济南为“仙乡”。 “左符千里走东方,喜有西湖六月凉”,是说我受命千里迢迢来到齐州上任,使我来到这大明湖畔,即使在暑热的六月也十分清凉宜人,免受酷热之侵。“塞山马归终反复,泰山鸱饱正飞扬”,人生世事真是难以预料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远离了官场漩涡,却在此找到这么惬意的地方,对我又何尝不是一种福分呢!像泰山鸱一样非有害于人,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可以了。这里似乎表达了曾巩重振雄风在新任上实现政治抱负的愿望,“正飞扬”更像他内心的写照。“懒宜鱼鸟心常静,老觉诗书味更长”,何况老来可以在养鱼养鸟中求得清心和宁静,品味诗书,也是乐趣无穷啊!求进取,又有知足常乐的平常心,诗人的胸怀何其坦荡!“行到平桥初见日,满川风露紫荷香”,行走间见桥边新日初生,万物皆在其辐照之下,望着片片芦苇,脉脉湖波,沐着清风晨露,嗅着空气中弥漫的荷香,此时的曾巩已沉浸在新任之地的旖旎风光之中,已完全从官场纷争中脱身。曾巩任齐州堪称幸运,而齐州人得这样的父母官又何尝不是幸运!据说当时他初来齐州“野有群行之盗,里多武断之家”,他“无忘夙夜,勉尽疲驽”, 惩治豪强,肃清盗患,改善了齐州的社会治安状况,以致“奸寇屏迹,民外户不闭,道至不拾遗,狱以屡空”(《元丰类稿》附录《墓志》)。他还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重视发展齐州当地的教育,并下令使齐州各学校皆授《尚书》,重新振兴了齐州地区的《尚书》之学。曾巩还动用盈余财力,修筑桥梁,修建了由长清去博州(今属聊城)、直达魏州(今河北一带)的官道,“人皆以为利”,方便了交通。他还主持修建了北水门,从此济南城“内外之水,禁障宣通,皆得其节,人无后庐,劳费以熄”,城北的水患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据统计,曾巩《元丰类稿》一书中所收录的其作于齐州知州任上的文有10余篇、诗达70余首(占其全部诗作数量的1/6多),其中题咏济南风物胜景的也有五六十首。在曾巩题咏齐州风物的诗文作品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题咏西湖(即今大明湖)景物的作品。清人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卷十四言:“曾子固曾判吾州,爱其山水,赋咏最多,鲍山、鹊山、华不注山皆有诗,而于西湖尤焉。”可见他对大明湖的钟情。 这第一首中看出诗人初识齐州美景便为之倾倒,甘愿在此享受自由惬意的生活,第二首中便看出诗人已以齐州人自居,“美不美,家乡水”,看齐州为人间仙境了。 “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垂影入晴光”,漫步湖边,湖面上水波不兴,堤岸上芦苇丛丛,一直往远处蜿蜒而去,清空澄碧,映在湖上,分不清哪是实景哪是倒影,亦真亦幻,令人迷醉。“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瀛燕坐凉”,夏日的清晨,清风,晨露,荷香,令人心神清爽,这哪是六月暑天!由此诗人展开联想,“沧海桴浮成旷荡,明河槎上更微茫”,乘筏子悠游海外仙境毕竟是渺茫的,坐上星槎去天堂也只是人们的想象而已。诗人的结论是“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人们何苦去追寻虚幻的天外仙境,这眼前湖面波光粼粼,湖岸在荷花、芦苇衬映下悠然远去,远山倒映水中,景色如真似幻,飘飘渺渺……这,不就是人间仙境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