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玩扇,当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二)

 憨痴呆 2017-10-11
 
 


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古代男性最看好的是“羽扇”,认为它代表一种绅士风度,有一种英雄气概。



羽扇,是用动物羽毛制作的扇子,有条融、宵影、施风、轻羽、鸾扇等多种别称。其中“条融”、“宵影”均因周召王而来。据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羽扇”条引《拾遗记》称:“周召王时,修涂国献丹鹊,一雌一雄,孟夏取鹊翅以为扇,一名条融,一名宵影,此疑羽扇之始也。”



历史上使用的羽毛扇最有名的人物大概要算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中有这样的描写:“只见对阵中,一簇黄旗出。旗开处,推出一辆四轮车,车中端坐一人,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用扇招邢道荣曰:‘吾乃南阳诸葛孔明也……’”此外,三国时吴国干将周瑜也是这种潇洒形象。宋文学家苏轼在其《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便是这样写的:“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头戴纶巾、手执羽扇,是魏晋时期显示指挥千军万马胜若闲庭信步之大将风度时尚装束。晋永嘉元年(公元307),老将顾荣平叛,陈敏所率的叛军欲渡河,顾荣一挥羽扇,叛军很快溃败,此即《晋书·顾荣传》所记,“荣麾以羽扇,其众溃散。”



对诸葛亮、周瑜所持羽扇,有学者怀疑并不是真正的羽毛扇,而是一种拂尘、扇风两用的“麈尾”。麈尾形似扇,还能引风祛暑,又称为“麈尾扇”。麈是一种驼鹿,体形较大,其尾较长。与群鹿同行,麈尾摇动,可以指引鹿群的走向。故“麈尾”有领导、指挥之义,有一定身份的名士才配手执麈尾。



执麈清谈曾是魏晋名士的一种风度,南京出土南朝“竹林七贤”画像砖上,名士阮籍就持一把麈尾;唐代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卷》中的吴大帝孙权也是手执麈尾。



扇子发展到明清时,除了上述的团扇、羽扇,还有檀香扇、竹扇、葵扇、篾丝扇、芭蕉扇等各种质地扇子。而式样也不再限于传统的方、圆两种,还有异形扇、折叠扇等。折叠扇,简称“拆扇”,用木、竹等做骨架,上面蒙纸或绢;还有撒扇、聚头扇、蝙蝠扇、扇等称。明永乐年间起,折扇开始在中国大流行。但在起初,南方和有身份的北方女性不接受折扇,仍爱用团扇,“惟乐女用撒扇,近年妇女都用之。”



中国早在南北朝时已有折叠扇,名叫“腰扇”,因可以折叠开合,佩带于腰间,故称。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刘祥传》便有这样的记载:“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到了明清,经过改良的折扇受到文人青睐,成为题诗作画的绝佳载体,沈周、仇英、文徵明、唐伯虎等明代画家都有精美扇画留传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