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年雕琢传承 百年古厝祖训流芳——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天地人和w 2017-10-11



  

走进官桥古镇漳里村,青山绿水间,皆人文脉络。碧空澄澈,热浪浮沉,远远便见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落,头大尾小,身如琵琶,石埕石板间整齐划一的切缝,宛若琴弦,似光阴白。风光秀丽,殿堂典雅,不事雕琢与巧夺天工在这里相辅相成,谐奏古建绝代风华,铿锵而又婉转的音符遍地流淌,在这一座玲珑小城。我们轻装上路,旅途奔忙,只为探幽寻古,见证一方雕琢技艺,传承一方古建传统,守护一方地域文化。


砖雕圆润  祖厝家深


沿着石埕路线,白石铺地,偶见青草,点缀其间,为古民居巧添一份清幽。凝注古建,目光流转之处,无不显古人的精细与雅致。

(世双厝砖墙体上的砖雕工艺)

(红砖组砌的“万字堵”)

我们一路迂回驻足,红砖绚丽,白石秀雅,温暖华丽的色调搭配尽显蔡氏家族一派世家风韵,墙面外观设计则流露大家风范。红砖墙体上,砖雕圆润,题材丰富,上雕刻有麒麟凤凰、松柏牡丹、猛虎雏鸟等图案,寓意和谐美满。建筑墙面均以红砖组砌,贴面镶嵌各式图案,万字堵、海棠花堵、人字体、工字体等花样时有见之,“吉”、“寿”等吉祥字样如星点缀,拼砖技艺独到,构筑蔡氏古民居独特的红砖文化。



(蔡浅厝正立面砖墙体上拼嵌的对联:“锦亭衍派”、“荔谱传家”)

(德典厝立面墙砖柱上拼嵌的对联:“仁义礼智”、“忠孝廉节”)

走在条石板上,随时可撞见蔡氏古民居贴拼镶嵌墙工艺。于蔡浅厝正立面砖墙体上,拼嵌有“锦亭衍派”、“荔谱传家”等题字,也多出现在其他宅第的砖墙体、大门匾额、门扉上,书法大多是楷书或行楷,由书法功底深厚的名贤题写,庄重严谨。经查阅资料,可知莆田别称荔城,又一说莆田指莆阳,南朝时属南安、隋朝时改莆田县。可知该类题字是蔡氏家族由来的记载,昭示漳里村的蔡氏一脉自莆田迁徙而来,体现主人追本溯源、不忘先祖的情感。题于德典厝立面墙砖柱上的“仁义礼智、忠孝廉节”家训语录,体现主人推崇“仁爱、正义、礼让、明智;忠恕、孝敬、廉洁、节制”的优良传统美德。以红砖拼雕的隶书、古篆体对联,与典雅的红雕拼花图案相和成章,肃穆而又不失典雅。


木雕精妙  醉意书香


古厝悠悠,布局传统,明暗相谐,暗藏风水玄理,让人不禁放慢脚步,收敛起尘世的喧嚣,不忍惊扰这一院雕琢岁月的印象。


(蔡浅厝精细的木雕工艺)

(醉经堂里随处可见人物木雕)


走进内院,木房、木门、百叶窗、家具等木质构件琳琅满目,虽表层斑驳,难掩沧桑,但木雕富丽,构思精妙,诉说着主人高雅的生活意趣。繁复精美的雕刻爬满窗棂、廊柱乃至厅堂隔扇,根据不同的装修部分,雕镂刻琢以不同题材,圆雕、浮雕、镂空雕、立体雕等不同工艺手法随处可见。装饰题材多面向生活,神话故事、戏曲故事、吉祥图案成为主角,寓意深刻,寄寓主人美好生活的愿景。更有玲珑木雕,搭配书法,妍丽空灵。



(题于醉经堂下厅堂东、西侧隔扇的劝学之训)


家风文化席卷院落,彰显蔡氏族人崇尚风雅、题文别致之趣。晚年的蔡资深考虑到“创业难,而守业更难,唯有教育好子孙后代,整个家族才会长盛不衰”,为沿袭教化之风,兴建醉经堂,倡导唐诗研习,至今,醉经堂内的厅壁及木隔扇上仍保留着当时塾师留下的劝学名言。“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纷;精则至意得,纯则成功多。”题于醉经堂下厅堂东侧隔扇的劝学之训,蕴含读书哲理,提醒后人处事要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切勿三心二意、心猿意马。格言警句,同隔扇楣首间的精湛木雕相映生辉,木质古朴,文言深刻,精雕细刻之处,不乏囊括细节,可见主人的精致典雅与远见学识。


石雕古朴  处世风雅

 

迈出石坎,却走不出一方平整明净、堂皇讲究的家族历史文化。碧空如洗一般,白条石,红砖墙,燕尾脊,乃至屋脊彩绘浮雕,均在这里和谐共奏,为古建增添几分明艳与活泼。


(德典厝石基上的“老鼠吃南瓜”石雕题材)

(蔡浅厝石基上的“喜上眉梢”题材)

流连古居门前,上观两侧仪门,下到地角石基,石雕作品俯视即是,表现有“门当户对”、“喜上眉梢”、“送别书生”等雕刻题材,青石古朴,雕琢细致,让人忍不住俯下身来一探究竟。仪门石脚运用阴刻、阳刻、影雕、浮雕、圆雕、镂空雕等石雕技法,凿刻出花鸟虫鱼、传说故事、书画作品、图案与符号,寓意和谐,集审美与功用于一体,不仅美观大方,彰显蔡氏一脉的显赫地位,更承担着实际的建筑功能。



(彩楼厝仪门额阴刻的“培福地”、“种德门”题字)

(蔡浅别馆仪门额阴刻的“苟完”题字)

蔡氏家族崇尚孔孟之道,深得儒家精义,尤为注重子孙的道德教化。题于蔡浅厝西护花厅门额上的“积善余庆”,可见蔡资深积德崇善的处世性格。在幽深的古厝仪门前,伴随着精美的石雕作品,处处可见蔡氏族人的治世良言,蕴含深刻的处世哲学。于彩楼厝仪门额阴刻有“培福地”、“种德门”题字,教育子孙只有行善积德,才能福报绵延;题于蔡浅别馆仪门额的“苟完”祖训,体现主人尽善尽美的行事风格;于蔡浅厝仪门门匾的“竹茂”、“松苞”题字,体现了主人为人处世风格:做人当如松,做事当如竹;题于世用厝两侧仪门的“居之安”名言,源自《孟子》,意指脚踏实地,彰显主人“居安资深”的训诫哲理。古训深邃,与古朴的石雕风格、典雅的木雕风格相应和,寓意雅致,显露主人崇尚风雅、推崇和谐的家世遗风。


雕琢奇葩  家风绵延


天色渐迟,清风向晚,遮不住蔡氏古建风华,掩不住古居三两温情。走一遍蔡氏古民居,饱览闽南成熟的雕刻艺术,却品不完蔡氏传统家风文化。



(德典厝“水车堵”位置色彩斑斓的泥塑雕刻)

(在启昌厝仪门上的第五种雕刻工艺)

走在以条石铺就的防火通道上,不时迎面遇见几位留守老人,皆精神矍铄,笑颜轻张。风打巷道而过,似有暖意,书记边走边向我们介绍两种奇特的雕刻工艺。色彩斑斓的泥塑雕刻,表现有山水风景、人物花鸟等内容,常出现在屋檐下常称“水车堵”的位置。梳妆楼里,楼厅前檐下东西壁面题有的“宅近青山同谢朓”、“门垂碧柳似陶潜”对联,外饰以色彩明艳的泥塑雕刻,设计独特,醒目非常,展示出主人清以持己、廉以待人的品格性情。在屋脊和厝正面护栏上一种颇为奇特的泥塑雕刻,由摔碎的瓷碗材料彩绘以各类图案,属于独特的“剪粘堆粘”工艺。值得一提的是,在启昌厝,存在着第五种耐人寻味的雕刻工艺,其仪门两侧绘有南洋吉祥物——鱼尾狮图案,彰显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因技艺年久失传,其中奥秘尚有待考证发掘。



(蔡浅厝下厅西隔扇的一则格言警句)

如今,古居尚遗存60多条家规家训,格言警句,意蕴丰厚,不乏名流雅士手笔,篆、隶、行、楷、草等书体一应俱全。虽历经岁月洗礼,有些已斑驳难以辩认,却依然透露着不变的浓情与雅致。蔡氏古厝祖训资源丰厚,不乏惊艳世俗的家训遗风,同凝聚在古民居的雕刻技艺形成一大特色。题于蔡浅厝下厅西隔扇的一则格言警句:“奴辈愚顽坠(堕)下尘,只应怜念莫生嗔;若能事事如君意,他自终身做主人。”意为随从、奴仆之辈虽地位卑微,但寄人篱下,有其辛酸苦楚,上位者当怜惜爱护而不是动辄就发怒责备。其诗句内蕴深刻,流露不俗的处世之道,足见蔡氏族人一视同仁的崇高品德;题于德棣厝东北角梳妆楼楼梯间的“读书处”,体现儒家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是蔡家特地为状元家的千金所建造,打破古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道德规范,再次彰显蔡氏先祖的高远学识。



(彩楼厝一隅)


  

凿石声声,40多年的雕琢锤炼,成就一方百年历史大厝。回首宅弟幽远,人文淳朴,古建多姿,无论是装饰艺术——雕刻技艺,还是内核所在——祖训家风,在这里,百年历史传承,使得精湛雕刻与流芳祖训汇聚相融,协奏一曲浓郁而又独特的蔡氏古建风格。

踏上一方人文地脉,带走的不仅仅是一场赏心悦目式的旅游体验,而恰恰是一次发人深省的懂得。每一位走近的游客,都是文化的传承者。弘扬古建传统文化,维护一方地域特色,不断丰富建筑文化的多样性,激发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是历史发展的一次次幡然醒悟,更是时代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林芬  吕梦妮/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