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言:“不亦乐乎?”是什么含义?

 pgl147258 2017-10-11

1.1.[原文]

子①曰:“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④,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

[原文通释]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践行它,不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来,不快乐吗!人们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不是君子吗!”

[注释]

①子:古代对有地位、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尊称,类似今天的“老师”“先生”,这里是尊称孔子。

②学而时习之:学习并且时常地践行它。而,连词,表并列。时,时常,不时。习,实习,见习,即实践,践行。之,不确指代词,这里指学习和践行的内容。

③不亦说乎:不愉悦吗。亦,副词,也,太。说,音yuè,同“悦”,愉快,喜悦。

④有朋自远方来: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来。朋,志同道合的人。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自,从。

⑤人不知而不愠:人们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知,了解。而,转折连词,相当于表示语气的“却”或“也”。愠,音yùn,怨恨,恼怒。

⑥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有时还指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解读与点评]

“亦”是文言虚词,本义是“也”“又”“太”等,有时对释出来反到别扭,所以通释本章时,我有意忽略了它——后面也有此情况。

《论语》开篇第一章,许多人都能诵读它,但在解释中多少有些牵强,以至于在逻辑上说不通。问题的症结在对“习”字的理解上。

大家都把“学”解释为“学习”,又多把“习”解释成“复习”或“温习”。不细分析,感觉不出什么问题;但是仔细推敲,总觉得按这样解释与事实不符。试想,用尽心思去学,瞌睡都不敢打,乃至“头悬梁,锥刺骨”,怎么说都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孔老夫子绝不能昧着心眼这样“劝学”。怎么样才能愉快呢?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了以后在社会中实践所学的知识,知识派上了用场,当然是值得愉快的事。“习”虽然也有“温习”在其中,但这种“温习”绝不是简单的复习,而是在实践中重温,通过实践检验和运用所学知识。

其实,今天我们使用的双音词“学习”的两个语素中的“习”本身也含有“操练”的意思。“习”的繁体字为“習”(下面的“白”原本为“日”),是个会意字,从“羽”从“日”,正是“鸟儿在晴日学飞”的意思。

本章讲的“三点”实际是“君子”应取的态度。学习并践行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君子为此而感到身心愉悦;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相会,在一起切磋交流,君子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君子学习掌握知识是为了充实自己,不是为了装门面,更不是为了炫耀。即使不为人所知,又有什么值得抱怨的!能做到以上“三点”的人不正是君子吗!“不亦君子乎”,不只是针对“人不知而不愠”发出的反问,而是针对“三点”表现的总体概括。

在孔子这里,高兴的事是践行所学的知识,是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人不知而不愠”,即君子不务虚名,不急功近利,要靠自己的高尚品德、渊博的学识和正派的言行“使人知”。后文孔子关于君子“使人知”也有论述。

本章产生成语“学而时习之”和“不亦乐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