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凿千年 分荫万畦

 时宝官 2017-10-12

    金秋时节,沿着福建省宁德市霍童溪的松岸洋慢慢行走,扑面而来的是满眼的金黄,田里的稻谷正期盼着收割的镰刀。耳边听到淙淙流水欢快的歌声,人的心情也豁然开朗起来。临近渡头村,看见一处隧洞,连接着一条上千米的水渠。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黄鞠灌溉工程。这段1400多年前开凿的水渠,至今还在发挥着效用。

 

    黄鞠灌溉工程由隋朝谏议大夫黄鞠主持兴建,是迄今发现的系统最完备、技术水平最高的隋代灌溉工程遗址。公元7世纪初,北方战乱,黄鞠率领黄氏家族南下,定居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石桥村。当时霍童溪河谷地带一片荒原,农耕水平十分原始。黄氏家族在霍童溪沿岸谷地上开辟农田、兴建水利工程。在那个既缺乏爆破材料和设备,更无现代测量仪器的情况下,黄氏先人就已经懂得用火烧水激的原理开凿引水隧道。

 

    开凿千年,分荫万畦。黄鞠灌溉工程分为右岸龙腰渠、左岸琵琶洞渠系两个灌溉工程系统,共长十多公里,灌溉面积两万余亩,具有农业灌溉、生活供水、水力加工等综合功能。黄鞠渠建成以来,使闽东地区农业生产力大步向前,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其工程技术之先进、效益之显著,令世人叹为观止。

 

    “黄鞠灌溉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既是一件大喜事,也让我们肩负的保护责任更重大了。”宁德市蕉城区申遗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位负责人说,黄鞠灌溉工程运行1400多年,龙腰渠基本维持原有的结构不变。由于公路建设高速发展,导致琵琶洞取水口被淹没、上游部分引水渠损毁和被掩埋,水源保证程度下降。他表示,下一步,将编制黄鞠灌溉工程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对遗产本体的结构进行专业测量。同时,依据《文物法》和《保护规划》对黄鞠灌溉工程实施保护,及时对河道进行清淤和养护,建立黄鞠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标识,加强对遗产本体的监控,“特别是对黄鞠灌溉工程遗产周边开发要适度限制,以保持遗产本体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本报记者 高建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