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水利工程--福建黄鞠灌溉工程

 zqbxi 2022-11-24 发布于江西

       黄鞠灌溉工程由隋朝谏议大夫黄鞠主持兴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发现的系统最完备、技术水平最高的隋代灌溉工程遗址。2017年10月10日,该工程成功入选第四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农业遗产等并称为世界遗产,是一项世界级水利专业类文化遗产项目。国际灌排委员会从2014年开始,每年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进行评选。

       据史料记载,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 44岁的黄鞠因不满时政,遵父命于,携儿带女,远途跋涉,避难入闽。黄鞠一家先客居宁德蕉城区七都埔源,后从霍童溪溯流而上,寻找理想开基地,遇见早定居于洞天福地的姑丈朱福公。黄鞠喜爱霍地洞天福地,又可大兴水利,广辟良田,遂与朱福商谈“让地”之事。朱公见黄鞠雄才大略,于是同意易地而居,举族迁至霍童溪上游桃源境开基(今周宁咸村镇)。虽然霍童溪南岸的土地适宜耕种,但因山峦阻挡,咫尺相隔的溪水无法直接引入灌溉。为了开创美好家园,黄鞠决定挖断龙腰山,在山间凿出一条水渠。抱着“不要世代官贵,只要万家香火”的信念,黄鞠开始了凿渠引水的工程。前后历经十于年才最终完成,坐落于霍童镇,分为右岸龙腰渠、龙腰水碓、石桥村水系、左岸琵琶洞渠系四个部分,左右岸两处灌溉工程渠系长15公里多,灌溉面积2万余亩。

      值得一提的是,霍童除了这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还有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霍童线狮、霍童铁枝。

发展历史

       在那个即缺乏爆破材料和设备,更无现代测量仪器的情况下,黄氏先人就开始懂得用火烧水浇的原理开凿引水隧道。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隧道水利工程。松岸洋的对面,还有一处黄氏先人开凿的"龙腰"水渠。这两处水利设施至今还惠及6000多亩的农田。据黄氏族谱记载,1400年前,身为隋朝谏议大夫的黄鞠,目睹了炀帝的荒淫无道、奸佞当权,于是萌生了退隐田园的想法。一天,他终于带领家眷悄悄离开京城,一路向南寻来,到达霍童,见到霍地广袤,霍水如带,果然是理想中的桃源之地,于是决定在此开基立业。古代,农业是开基立业的根本。黄鞠看上霍童是因为霍童溪南北两岸有着一片五六千亩的肥沃的三角洲。他更知道水是农业的命脉,要想推广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就必须先修水利。霍童溪的南岸大石一带有一大片的土地,虽然霍童溪水近在咫尺,但是由于岩岸较高,水资源无法利用。隔着一座山梁,霍童溪的第三大支流大石溪从那里经过。要利用大石溪中的水,就要挖断一条名叫"龙腰"的山梁。当时有人散布挖断"龙腰"就是要"斩代代官贵"。黄鞠掷地有声:"只要能发万家香烟,不问代代官贵。"坚决把工程付出实施。相传由于工程之艰巨,黄鞠率乡众干了八九年时间,"龙腰"才被拦腰截断,凿出了一条一米宽、好几米深的水渠来。再从上游大石坑修上1公里的引水渠,水就引过了山梁。在完成霍童溪南岸的水利工程后,黄鞠又开始着手北岸的水利工程。北岸地势虽然低平,但在当时没有大型提水机械的情况下,只能靠自流灌溉,这就必须选择一个可以提高水位的处所。经过勘察,黄鞠选中了"堵坪湖",其距离松岸洋约15华里。15华里的明渠工程原本不是难事,难就难在有三四处的山岩挡路,非开凿隧道不可。据说,那时没有炸药,就连钢铁用具都非常落后,开凿隧道的办法就是将柴火放在石头上烧,等待烧到一定温度时,突然灭火,用冷水浇石,使岩石在急剧的热胀冷缩中爆裂,再用简单的工具一点一点的撬,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少时日,硬是将岩角的隧道打通。现存的隧道有七八十米长,宽约1米(人称度泉洞),最高的一个隧洞约2.5米。据说以前有几百米长。现在这个隧道已经没有用了,但是与其衔接的上千米的明渠还发挥着作用,今在隧洞旁建起一水泵站,可以直接将水从溪中抽上,依靠明渠灌溉松岸洋的数个村庄,3000多亩的田地。对于"度泉洞"这一隧道,有专家考证过,此在福建水利史上是首次发现,在中国水利史也是不可多见的。

规模结构

      该工程位于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分为右岸龙腰渠、左岸琵琶洞渠系两个灌溉工程系统,左右岸两处灌溉工程渠系长十多公里,灌溉面积两万余亩。宁德黄鞠灌溉工程是2017年福建省唯一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灌溉工程。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专家组认为,黄鞠灌溉工程是古代南方山丘区水利工程和民间自筹修建、政府指导管理的典范工程,具有较高的科技价值、文化价值、景观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副秘书长丁昆仑表示,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要建设工程量如此巨大的水利工程绝非易事,它将生态文明与人类精神文明有机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黄鞠故里一进来左边有一座姑婆宫,是纪念黄鞠女儿丹鸾的。她因跟随父兄投入水利事业,而终身未嫁,到老成为孤身姑婆

右边是龙首堂,黄姓后裔为纪念黄鞠而修建的纪念堂。

龙首堂始建于唐开元12年,后虽几经重修,但至今还保留有隋、唐、明、清的建筑风格。

小黄为我们讲述了黄鞠的家族史:一图隋朝为官:黄鞠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其父黄隆,隋朝官居内阁大学士,娶配七夫人,生有二十一子,黄鞠生于南北朝太建元年(公元569年),隋大业二年官授谏议大夫,与父亲同在隋朝为官,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定居石桥,娶妻萧氏、于氏,生五男二女,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黄鞠公仙逝于石桥。

二图天牢拜父:隋汤帝登基,荒淫残暴。隆公与鞠公直谏忠言,隆公被拘禁天牢,隆公见势不妙,嘱诸子:“帝非明君,不可谏争,子行其也,迁避他疆,择地立业,吾当尽忠,”并赋八句诗,以作会亲认祖隐语:“骏马堂堂出外疆,任从随地立纲常,身居外境犹吾境,志在他乡即故乡,早晚莫忘亲嘱语,晨昏须忆祖蒸尝,愿言托庇苍天福,三七男儿大吉昌。”据说:只要族谱上有这八句诗,即为黄隆公后裔。

游完黄鞠故里,我们第二站走走石桥村:这条流淌了一年三百多年的村中小水渠依然清澈见底,在当今的中国能够把水源保护得如此好的,已实属罕见。

黄氏宗厅,也只有在黄姓聚会时才开启此大门。

来自于龙腰渠的清泉水,一支入石桥村,供民众洗涤、消防、防旱、防涝等,村内水径九曲,曲中有三处设有石蛤蟆,用来缓澈 抬高水位,并对渠道分段管理,形成“三只蛤蟆九曲水”的生活用水,再入田灌溉。

又是一三四百年的古树,为几位拍特写也不错啊!其实这边的看点是那条霍童溪,只是今天溪水是混浊的。

我们第二站来到龙腰渠,也叫龙腰带。这就是黄鞠经两代人10多年努力开凿的“黄鞠灌溉工程”,主渠长5000余米,在龙腰山脊坚硬的花岗岩上开凿出一条长百余米的石渠,又在南岸凿通了700多米的花岗石“蝙蝠隧洞”也称“琵琶洞”。这里应该就是渠首吧?

渠首筑20多长石坝,引霍童溪支流大石溪水,在龙腰村榕树处分两支:一支利用地形灌溉农田,一支引水入村。

一条千年古石道,进来就是龙腰村。

闯入龙腰山庄,其实也是二级水碓处,一走进,突见地上一鲤鱼,美榕赶紧抓起放入水中。这鲤鱼还是运气不错,如果今天不是雨天而是大晒天,如果我们今天没有冒雨前来,估计鲤鱼会……冥冥之中的遇见与救赎。

二级水碓水车处!这水车是否也转动了上千年了?

说是龙腰山庄,其实就是一休闲喝茶的地方,只是今天这里空无一人。

薜荔果,也叫爬山虎,据说这里做凉粉用的果子。

越往下越走水量越来越大,下面就是五级水碓,曾是发电的地方。

结束龙腰渠的游玩,原道返回。

小黄说了还有点时间,第三站:可以去上面的大石村走走。第四站双仙谷、第五站小桂林,第六站也是最后一站我们走走蝙蝠洞,也称琵琶洞。

这是去蝙蝠洞的小道,雨天得注意蚂蟥!来蚊虫多的地方,要穿长衣长裤,还得带点驱蚊的膏药、药水。

琵琶洞(即蝙蝠洞)灌溉工程一边岩壁、一边是霍童溪。

琵琶洞(即蝙蝠洞)灌溉工程渠长7000余米,多数为明渠,隧洞7处(今存5段),百余米,黄鞠用大禹开龙门,李冰凿宝瓶口工程的“火烧水激凿石工法”技术开凿。可见其当时的开凿有多难!这就是四号、五号洞,因下雨积水较多,没有进去看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