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松:贴近文学,远离文坛

 龙叔文馆 2017-10-12


有一回,跟一位作家前辈小聚,前辈说,要想写出点东西来,得贴近文学,远离文坛。偶闻此言,心里诧异;仔细琢磨,觉得在理。


文学是作品,文坛是作者圈,作品是作者写出来的,写作人常在一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实在正常不过。


写作人为何要远离文坛呢?我悟性不高,估摸着是这样:


一是文坛与文学不能划等号。有的人在文坛有名,在文学未必有名,可能喜欢交际,跟文坛的人混得很熟,比真正搞文学的人还风光,但他并不写作或很少写作,只是对文学有情结。有的人写的东西不咋样,只因挂了个文学的头衔,在文坛有一定地位。


二是作者与作品也有区别。有的作者文章写得很漂亮,但人格上并不是那么回事,可谓正气为文,卑污为人。有的作者你看他为人很谦卑,其实他骨子里很高傲,可谓低调做人,高调作文。


三是作家经常在一起,看到的更多是平凡的一面,出色的一面反而忽视了,也就是平常说的没了距离,就没了美感。记得有一部写作家的小说,主人公丑态百出,引发轩然大波,有的作家对号入座,找作者算帐。


四是文学圈大都不谈文学,要么冷清,挂几个段子,发几个帖子,却少有人问津。要么热闹,各种网络投票,将文学圈变成了拉票圈,沉迷于鲜花或抱拳。要么言必谈创作,对自己的文章感觉良好,特别挂怀,发过几篇就觉得是作家了。


文人相轻,自古皆然。为何相轻?恐怕是自己看自己太重。文人在一起,也就有了“文人话语”,评价谁,褒贬谁,点谁的名,说多重的话,也就有了讲究。有的很难一团和气,就像“天敌”,连面都不见,不过这样倒好,真正远离了文坛。那些个性很强的作家,往往是有一点成就的,而过于在乎文人话语的人,很可能磨蚀了灵感,哪还有心思创作?


离文坛远点,多跟创作者交流,多跟底层人接触。王安忆有个说法,要变成一条鱼,沉入生活的大海里,这样才能汲取生活的营养,酿造文学的美酒。要知道,文学的新星不是从熟悉的脸孔中产生的,而是那些从来不露面默默创作的人,如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像突然闯进来的黑马,让略通文字的人喜爱,让文坛为之震惊。


猜你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