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神的分野——认知偏差

 有智慧不如趁势 2017-10-12


此图,是关于前景理论的。认知偏差是个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卡尼曼也是因为研究这个拿了诺贝尔奖;认为认知偏差影响到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处理信息、形成观点、行为决策等,小到在超市货架前买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大到买房的时候可以接受的价位,都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


你以为你很聪明,看了这个你就不这样想了!(一)


前景理论,是目前关于认知偏差里一个总结性的理论,在我前面文章里多少都会接触一些,但是不涉及到推理,也就是为什么产生前景理论里面讲的这些认知偏差。至于,为什么会产生比如,确定性效应,小概率事件等认知偏差,则必须了解本人前面讲认知的一些东西。也就是,我们人类,认知思考的整个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


人脑消耗的能量,大概占到人体摄入能量的1/3. 大脑是一个非常耗能的器官。大脑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认知判断,记忆存储。其中直接针对你和你周围世界的互动的,在功能划分里,就是知,直接指导行的。





当然知和行互为反馈,你们不是想了解王阳明心学么,其实在我看来,阳明心学,本质就是破除认知偏差的。



在股票交易市场里,挣钱亏钱,其实与牛市,熊市关系都不大,最核心的是你的认知。



所有的负和游戏,都是收割,普遍的方式,就是认知层次的收割。不过,绝大部分的人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认知层次的问题。 谈认知层次这个话题,是不讨喜的。因为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构建对周围事物的认知的。说认知层次,就是犯了忌讳。



反正了,告诉大家结论就是,要在这个市场活着,非常难 。如果说世间哪里可以体验六道轮回的苦,那就是股市。 因为很多时候,你不知道是自己认知层次的问题的时候,你会不断犯错,而是很多时候都是同类型的错误,人,会踏入一条河流N次的。 这在交易市场里,太常见了。


如果粉丝里有炒股的,能戒掉的就戒掉了,不能戒掉的,呵呵哒,你就只有画地为牢,把牢底坐穿了。


做事情,要做大概率成功的,当一个事情,绝大部分人都是失败的,你不要去做,不要以为自己是万中无一的那个,首先应该假设自己是傻逼。


为什么会犯同样的错误?本质就是认知里的问题。 你始终以为某个东西是对的,那么知有错误,行自然会表现出来。 只不过很少人知道知里面的问题。




几十年来的心理学不断证明,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我们在决策、认知中存在各种不理性的模式,导致我们经常会犯一些逻辑上漏洞百出的错误。说实话,不仅没有”绝对理性“的人(情绪相关脑区受损的不算),人们甚至无法保持绝对理性哪怕一个小时(睡觉不算),我们任何一个决定,小到中午吃什么,大到是否要买房,都会受到认知偏见的严重影响如果你对人类理性的缺陷感到好奇,或者想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掘自己都不知道存在于你脑中的非理性一面,那么就看看这篇整理吧。

另外,认知偏见其实”大有用处“,如果你有悟性,可以用在生活中、销售中、产品设计中、营销中等等。





那么有哪些常见的认知偏差呢?


**基本归因错误:

在解释他人行为是过度强调内部原因,解释自己的行为是过度强调外部原因——别人考砸了是因为笨,我考砸了是因为天气太热;


** 证实偏见:

对自己已有认知和判断的证实倾向——只听取能够正式自己观点的声音,不自觉的只注意能证实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大家非常容易犯的错误;


**自利偏见:


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自身能力,将失败归结于外部原因——考好了因为我聪明,考砸了因为天气太热;


**锚定效应:

初接触到的信息影响后续的决策和判断——提价然后打折,好像捡了便宜,影响非常广泛的一个偏见;


**理所当然效应:

有的激励会反而会减少人们做某件事情的内部动机——有时候给钱激励某种行为并不是好选择,有个笑话怎么说来着,一个老头整天被楼下踢球的小孩子吵,就每天给他们两块钱让他们来踢球,后来不给了,小孩子们就很生气地不来踢球了,这是有科学实验证明的。


**事后偏见

我早就知道了”错觉,也就是“事后诸葛亮”


**易得性偏见(放大效应)

据认知上的易得性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很多我们以为发生率很大的事情,其实只是被媒体影响了易得性,心理层面放大了。例如前段时间一阵阵的女生失踪、饭店宰客、高学历犯罪,大家都会高估其发生率;


**反溅效应

遇见与自己的信念不同的证据时,反而更加强化自己的信念——多见于宗教和迷信,也常见于我们和别人争论时,有些时候越争论越固执;


**信念偏差:

对证据的判断受到结论可信度的影响;


**偏差盲点:

认为自己会更少受到偏见的影响(认为自己都是聪明的,独一无二的,万中挑一的)——也算是自利偏见的一种吧;(以自我为中心)


**啦啦队效应:

在群体中比单独呈现时显得更好看——为啥少女组合看起来都很养眼,单独看却不是那么美,


**论据偏差:

高估自己的选择正确率;


**错误归因:

高估样本中的特例、小群体的重要性,即错误的归结出不存在的pattern——胡乱归类、总结。


**诱饵效应:

就是指人们对两个不相上下的选项进行选择时,因为第三个新选项(诱饵)的加入,会使某个旧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


**知识诅咒:

当一个人知道一件事后,他就无法想象自己是不知道这件事的这里的“知识”倒不一定是真正的“知识”,也可以是信息、消息、情报等等。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当一部根据小说或漫画改编的电影上映时,看过原著的人,总是会比那些直接看电影的人,对片子更挑剔一些。




下面摘自维基百科:


  • framing effect,同样的信息,呈现方式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 frequency illusion,刚知道的名词、名字等,很快就会多次出现;——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 gambler’s fallacy,认为未来事件的概率会受到过去事件的影响,即使是独立事件——连着四次开大,下次应该开小了吧?;


  • hot-hand fallacy,认为成功的人在未来有更高的成功几率;——打球手热了,打牌手气好;


  • illusory correlation,相关性错觉,错误地认为两个不相关事件中存在关联——这个也非常常见,瞎联想,原始的迷信和宗教就是这样出现的,例如流星和坏运气同时出现,人们就会觉得是流星带来了坏运气;


  • impact bias,高估未来情感的影响长度和深度——认为自己失恋就会死去活来,其实事到临头也不过这么回事;


  • 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熟悉导致好感——要想获得好感,多出现多冒泡多在TA身边转,非常实用;


  •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对于单个可以确定的人的悲剧产生的反应,大于一群人的——看电影和纪录片讲述某个受害者会哭,看到教科书上的伤亡数字没有感觉。


  • 控制错觉,illusion of control,错误高估自己对于外部事物的影响能力;


  • information bias,即使对行动无用,还是要搜集信息;


  • negativity effect,将自己不喜欢的人的好行为归因于环境,坏行为归因于秉性;——其实也算证实偏见的一种吧,我认为;


  • negativity bias,对不好的事情的记忆比快乐的记忆更加清晰,更经常回忆;


  • observer expectancy effect,研究者期待某一结果,而无意识的操纵实验、错误解读数据,以支持自己期待的结果——太常见了;


  • omission bias,比起危害性的行为,会造成相同结果的疏漏和不作为更加可以原谅——主动纵火罪不可赦,见火不救尚可原谅;


  • optimism bias,过于乐观、高估好结局的可能性——很人都这样,我不是针对谁,在座的各位都是平庸的普通人;


  • overconfidence effect,对于自己给出的答案过于自信;


  • planning fallacy,低估完成任务的时间;


  • post-purchase rationalization,购买之后说服自己物有所值——背后的原因是避免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 pseudo-certainty effect,面对收益逃避风险,面对损失喜好风险——即股票稍涨就卖,跌了却不卖、装死;


  • restraint bias,高估自己面对诱惑时的自控能力——贤者时间痛下决心再也不被诱惑,没有卵用;


  • risk compensation,当安全感上升时,会倾向于冒更大风险;


  • selective perception,选择性注意——期待影响注意,只注意自己想要注意的事情、支持自己观点的事情;


  • status quo bias,喜欢事情保持现状;


  • stereotyping,刻板印象,认为个体会有其所属群体的各种特征——真正和中文的“偏见”意思一致,对某个群体的看法固定,认为IT男就是木讷等,非常常见而影响广泛;


  • survivorship bias,幸存者偏见——也是很常见的,我们能够关注到的群体往往是经过某种抽样得到的群体,已经不能代表整体了;


  • forer effect,aka Barnum effect,认为模糊、泛化的描述是明确针对自己的、并且非常准确——例如星座、算命,一些情感专家的段子,大家都觉得好像就是在说自己一样,大家都请对号入座吧,对,就是说你呢;


  • illusion of asymmetric insight,认为自己对于身边人的认识多于身边人对于自己的认识;


  • illusion of transparency,高估自己对他人的了解,高估他人对自己的了解;


  • illusory superiority,高估自己的优良品质,低估自己的不良品质——自利偏见的一种吧;


  • homogeneity bias,认为自己群体中的成员的差异性高于其他群体——更宽泛些来说,对于自己熟悉的领域、事物,往往能够看到更多的差异性,例如我们看很多韩国团体都是一个样子,脑残粉丝们却分的非常清楚,女生们认为变形金刚、高达都差不多,宅男们很不同意;




以上所有的认知偏差,在不二讲认知的过程里,全部都可以找到根本性解释,而不是上面这种归纳性的。


当然你懂这个归纳的也不错,如果加上本人的演绎推导,这个就更有意思了。你的认知层次,提高N个档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