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中国文化(一) 中国究竟是什么? 讲解中国,切入的角度很多。当然其中一个不得不讲的主要部分,是聊一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群,人是这个国家的主体。了解明白了这群中国人,通透讲解中国也就容易了许多。当然,想要讲清楚中国人,又不得不先交代一下中国人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格局。人和文化,毕竟都会遭受周围环境、事物的覆盖和影响,都是环境作用下的产物。
中国,是由一群数量多达13.7亿被称作中国人掌控和自主运营下统一的多民·族、多·宗·教融合的国家。这个国家5000年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段,则是与农耕文明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中国文化的特殊品质,自然也就与农耕文明丝丝紧扣在一起。换一句话讲,农耕文明的高度、广度和精度深刻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化的走向。
宇宙上苍,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这样一个地理空间,早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代,华夏的祖辈先民就对自己这片生我养我的栖息地进行了如此的概括:“东渐于海,西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尚书·禹贡》)。司马迁的《史记》则这样描述一统天下的大秦帝国的领地:“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不论是《禹贡》还是《史记》,都明确地表明了中华大地一面向海、一面背靠大陆的基本地理特征。
中国,偏据于欧亚大陆的东端,北有蒙古大漠,东有浩瀚大海,西有高原雪山,南有亚热带原始深林隔绝,地理上又远离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和埃及尼罗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以及地中海的海洋商业文明。所以,中华农耕文明则是在一个相对封闭,且又长期稳定的环境中自我培育,精心呵护下循环发展起来的“精致”文明作品,极少受到外部文明的影响、冲击与破坏。
即使中国古代历史上所遇到的外部势力对中华文明的冲击与破坏,基本上都是来自北方深林、草原地带的游牧、游猎部落,由于这些部落处于文明的低级形式且人口稀少,尽管中国曾经屡受这些较为原始部落的侵入、破坏甚至统治,但中国农耕文明都凭着其文明的先进程度,以及庞大的人口成功同化了入侵者和外部统治者,使其“改换门庭”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部分。任何一次外部入侵或统治,实际上都被中华民·族转化成输血补气的机会,壮大中国力量的机会。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面积,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世界屋脊、高原、平原三级排列组合,逐级由西向东而下。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流域都是肥沃的大平原,960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中,东部第一级平原将近有281万平方公里,也可算是世界范围中平原面积最大的一块,且土地厚实肥沃,又多处于温带,以及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农耕条件相当优越。
而且,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地区,北方冷空气又可长驱南下,有利于形成大面积降水。中国的河流,除北疆的额尔齐斯河和中俄界河黑龙江外,其余大江大河都发源于青藏高原,分别注入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大江大河就有1500多条,非常适合、有利农业耕种。
中国古代,炎帝部落出现了这么一位神农,他完全掌握了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于是,这个部落,最早实现了向农耕的转变。至少,这个部落开始定居下来,一面种植,一面狩猎和圈养动物。因此,这个部落迅速变得富裕起来。农耕发展则逐渐蕴育、发展、壮大成为一种文明,这种农耕文明,从根子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炎帝之后的黄帝、尧、舜、禹、夏、商、周,以及日后的各朝各代一路传承农耕文明精髓至今。
中国一直就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农业在中国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农民是我国社会最庞大的群体,农民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历朝历代执政者的第一要务“民以食为天”。幸好,中国这块地方又极其适合于开展农业耕种,农业物产充盈。农业的发展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又使国家库粮、税收充沛,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因此历代统治当政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布绳,此其分事也。”(《墨子·非乐上》)“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
上述史料描述的,就是中国农耕社会典型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场景。同时,警示社会上下:自耕农民生活清贫艰难,他们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而小农经济又非常脆弱,自耕农常因水、旱灾害,或急征暴敛而破产。“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先。是故王道之始,必致力于农田。”(左宗棠语)中华民·族一向重视农业,把农业作为治国之道的根本大计,是天经地义和不可动摇的,这个治国的根本大计一直延续、传承至今。
反观西方文明的起始地地中海古希腊、古罗马。古希腊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古罗马则位于意大利中部的台伯河下游地区。古希腊、古罗马的统治中心都位于三面环海,土地贫瘠、山地众多的地中海沿岸,只有北面与陆地相接,属于温和的海洋性气候。特定的地理条件使得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难以在田地里依靠农耕方式谋生,而更多的是在海上靠经商,或到海外开辟殖民地来求生存。西方文化的整体特质,就极难与真正的农耕文明扯上关系。
客观的讲,地理环境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了生活方式,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起,共同决定了文明形式。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注定了中国人的命运,就应该成为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模范典型”,中华民·族也没有辜负人类历史给予的厚望,的确是静下心潜心捉摸、琢磨、打磨,在农耕文明领域中做到全世界最棒、最强,成就领先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几千年时间。同时,中华民·族从农耕文明中,从与天、地、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汲取自然天地之精华,成就了本民·族遵从自然、信仰自然的民·族本性。
生活在中华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的这群13.7亿人,以及带有华夏民·族基因背景去到世界各地打拼的7000万人,的确相当特别。他们的个人经历,和整个民·族的历炼、磨难完全不同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行走的也不是同一条道路,尽管中西方各国各民·族想去的或是同一个地方。中国人天生就偏爱中庸、偏爱包容、偏爱忠孝、偏爱和谐、偏爱稳定、偏爱变化、偏爱聚集……。其中的秘密,肯定是与中华民·族所经历的农耕文明相关、相连。(第一章完,全文待续 ) |
|
来自: 昵称3370066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