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马丁教授:中国不是一个单纯国家,中华文明是世界最特殊存在

 gyx0880 2020-06-10

引言

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写道:“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写出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国气魄,更把中华文字的精妙在短短几行之间表达得淋漓尽致。

01

中国能够在世界上屹立不倒,纵然遭受过欺凌、盘剥,有过兴衰与沉浮,但始终没有被任何外力打倒过,最关键就在于中华文明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刻影响,只要中华文化不在世界上消亡,中国就将永远存在。

马克·雅克是一位英国教授,他对中国的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为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他翻阅大量的文献书籍,对中华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国家,而是一个文明伪装成国家的存在,国家是有兴衰的,而文明只要有生命力就会不断延续,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特殊的存在,同时马克教授还认为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的融合性。

▲中国文化在蓬勃发展

马丁一句话道出这个国家长盛不衰的真相,那就是文明。中国地大物博,大部分的国土都在内陆,因此中国形成的文明是“内陆文明”,西方国家土地大都临海,因此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马克·雅克近照

无论是古埃及还是古巴比伦,都是依靠海上贸易活动来进行扩张,对于农业的依赖性非常低,导致他们在互通有无的过程中实现文明相互融合。反观中国,自古就有《悯农》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写农民耕种,可见土地农耕对我们的重要性。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西方国家起源海洋文化

02

自四千七百多年前,黄帝实现中原统一,鼓励人民农耕劳作,使得人们能够拥有食物填饱肚子,农耕文化就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信念中。人们不再忍受饥饿,这才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世界,发展文明。

在农耕文明上建立起来的中华文化,具有非常强的融合性。这种融合性让中华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吸收精华,从而能够焕发出新鲜活力。在面对外来文化时,既不全盘否定,也不照单全收,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用优秀文化壮大自身,实现有效的文化融合。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化

举个例子关于“龙图腾”,中国人一直都自称是龙的传人,龙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最普遍的说法是,传闻黄帝所在的部落图腾是蛇,然后他四处征战,每胜一个其它部落,就会把其它部落图腾的一部分加到自己图腾上面,比如遇到以马为部落图腾的就把马面换掉蛇面,这样久而久之就成了龙的形态。这一点也充分说明,中国文明的融合性。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中国龙造型

农业文明讲求稳定,在面对外来事物时,对其充满戒心,总是要耐心观察、认真分析,确定无害后才可接近。为什么农业文明讲究稳定呢?因为在农耕时,人们希望能够有稳定的自然条件,光照充足、雨水丰沛,才能够保证收成,不饿肚子。因此,与在海上发展的西方文明相比,中华文化多了几分内敛含蓄,而少了几分冒进精神。

03

与此同时,中华文化还有着不可忽视的同化性,在面对外来侵略时,中华文化往往能够将外来文化进行充分地吸收,同时用自己的文化来同化入侵者,使之拥有中华文明。如历史上有名的“五胡乱华”,许多游牧民族都争相建立各自的政权,但到最后都只有中华文化留存下来。

胡人进入中原后,就被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吸引住了,便主动地把自己的文明融入到中华文明当中,以求能够学习到中华文化的精深之处,而他们所带来的胡琴、胡妆等也渐渐变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拱手礼”最常见的中华文化

在中国的历史当中,更有其他文明主动融入到中华文明当中的。比如清朝,满人入关后,不仅学汉字、说汉语、学习四书五经,还继续使用汉族的政治制度管理国家。虽然满人掌握国家政权,但以“汉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却仍未断流,反而日益昌盛。

结语

包容性、同化性和开放性是中华文化延续五千年不断流的根本原因,也是让西方学者最为惊叹的地方。中国从来不会固守一种文化、一种理念,中华文明始终是在发展中不断变化,博采众长,实现文化和时代的相互融合。因此,不管历史怎样演变,中华文化始终历久弥新,长盛不衰 。

参考文献

《二十世纪太平洋歌》

《悯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