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眩晕专题】外周前庭系统解剖学简介

 驴小妹 2017-10-12

本文作者:

于栋祯 上海交通大学第六医院耳鼻喉科

内耳为听觉与位置觉重要感受器。内耳有称迷路,分骨迷路与膜迷路,二者形状相似,膜迷路位于骨迷路之内。膜迷路含有内淋巴,为高钾低钠。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呈高钠低钾。内、外淋巴互不相通。骨迷路由致密的骨质构成,由耳蜗、前庭和骨半规管三部分组成(图1.1),膜迷路由蜗管、椭圆囊、球囊和膜半规管等组成。

                                  

   图1.1 内耳(豚鼠)1.耳蜗 2.前庭 3.水平半规管 4.上半规管 5.后半规管


一、外周前庭

(一)骨迷路:前庭和骨半规管

前庭位于耳蜗和半规管之间,略呈椭圆形。前壁有一椭圆孔与耳蜗前庭阶想通;后壁有3个骨半规管的5个开口通入。

骨半规管位于前庭的后上方,包括水平(外)、上(前)、后半规管,三者大致相互垂直,但半规管间夹角并非完全90度。每个半规管的两端均开口于前庭,其一端膨大名骨壶腹,内径约为管腔的2倍。前半规管内端与后半规管上端合成一总骨脚,外半规管内端为单脚。

(二)膜迷路:椭圆囊、球囊和膜半规管

由椭圆囊、球囊和膜半规管组成,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内,各部相互连通为形成一连续的、含有空腔的密闭的膜质结构。

椭圆囊位于前庭后上部的椭圆囊隐窝中。后壁借5孔与3个半规管相通。前壁内侧有椭圆球囊管,连接球囊与内淋巴管。囊壁上端底部及前壁上有感觉上皮,呈白斑状卵圆形,称为椭圆囊斑,有前庭神经椭圆囊支的纤维分布(图1.2)。

球囊位于前庭前下方的球囊隐窝中,较椭圆囊小,球囊前下端经连合管与蜗管相通,球囊后下部接内淋巴管及椭圆球囊管。其内前壁有感觉上皮,呈长圆形的增厚区,称球囊斑,有前庭神经球囊支的纤维分布。

                        

            图1.2 囊斑(豚鼠) 1.椭圆囊斑 2.球囊斑

膜半规管附着于骨半规管的内侧壁,骨半规管的内径约为1mm,膜半规管内径约为0.3mm。膜壶腹内有一横位的镰状隆起名壶腹嵴。壶腹嵴上有高度分化的感觉上皮,由毛细胞和支持细胞所组成。毛细胞顶部的纤毛插入圆顶形的胶体层,后者称终顶或嵴帽(图1.3)。

       

图1.3 膜半规管 左侧为膜半规管(非壶腹端缺少一小段),中间为镰刀状的壶腹嵴,右侧为壶腹的半薄切片,可见嵴帽

(三)前庭感受器的形态结构

壶腹嵴和囊斑的感觉毛细胞有2型:一为呈杯状的毛细胞,与耳蜗的内毛细胞相似,称I型毛细胞;二为呈柱状的毛细胞,与耳蜗的外毛细胞相似,称II 型毛细胞。囊斑表面覆盖一层胶质膜,称为耳石膜,毛细胞纤毛插入其中。耳石膜表面有一层棱形小结晶体,由纯钙所组成,比重为2.93-2.95。

(四)半规管的三维解剖

1 水平半规管:人直立时水平半规管所处平面与水平面呈24-30度,壶腹端位于前内侧,非壶腹端位于后内侧。嵴帽位于壶腹内,水平半规管嵴帽前内后外走行,与矢状面成20度角左右。

2 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垂直半规管并非与矢状面成45度角,上半规管小于45度,而后半规管大于45度。上半规管壶腹端位于前外侧,非壶腹端位于后下内侧。后半规管壶腹端位于下端,非壶腹端位于上端,后半规管的弓形大致凸向后外侧(图1.4   

                    

图1.4 半规管的方向 1.水平半规管 2.上半规管 3.后半规管 

二、前庭神经

初级前庭神经元在内听道底部形成前庭神经节(Scapa神经节),分为上前庭神经节和下前庭神经节两部分,二个神经节之间有神经分支相联系。

前庭上神经分支分布于上半规管壶腹嵴、水平半规管壶腹嵴、椭圆囊斑,另有一细小分支分布于球囊斑前上部即Voit神经。

前庭下神经分布于球囊斑(球囊神经)和后半规管壶腹嵴(后壶腹神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